第二次回國指導革命
1914年,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絕大多數的歐洲社會民主工黨都轉而支持本國政府參戰。社會民主工黨支持帝國主義戰爭的態度,促使列寧與第二國際決裂了。
列寧堅決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呼籲農民和工人不要為資產階級發動的帝國主義戰爭賣命,主張將這場戰爭轉化為國內戰爭,轉化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戰爭。
1914年,列寧撰寫了大量關於世界經濟、戰爭與革命的論著,從而得出結論,社會主義革命可以在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取得突破,可以首先單獨在一個國家取得勝利。
1916年春天,列寧在蘇黎士完成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名文章。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簡稱《帝國主義論》,是馬克思《資本論》的繼續和發展。列寧在這部著作中,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總結了《資本論》問世後半個世紀中資本主義的發展,指明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帝國主義階段。
最後,列寧揭示了帝國主義的曆史地位。他在全書的結尾著重指出:“根據以上對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的全部論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應當說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或者更確切些說,是垂死的資本主義。”
列寧明確宣布:“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
列寧的這個著名論斷,可以看作是全書的總結論。
這部著作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的重大貢獻,是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的重要標誌。
1917年3月(俄曆2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上台,主張把帝國主義戰爭繼續進行下去。
這時,列寧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回俄國去,親自領導俄國工人和農民將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國內戰爭,在戰爭中奪取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國家。
列寧通過彼得堡的《真理報》接連發表《遠方來信》,指導國內同誌從革命的第一階段轉向第二階段,做奪取政權的準備。
1917年4月9日,列寧取道德國、瑞典、芬蘭回國。
這樣,列寧結束了海外流亡生活,回國領導了震驚世界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從而揭開了人類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