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晚清的極品人、極品事(5)(1 / 2)

在使用現代交通工具上,清廷也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禦用風水先生向慈禧表示,為了保證吉祥,回鑾的時間必須確定在1月7日未時。這樣,從保定出發的時間就必須確定為早上卯時。這天早上,慈禧和大臣們“不顧天寒地凍和沙塵暴鋪天蓋地”(莫理循原話),出現在車站。大臣們擠在罐頭車裏,而在慈禧的車廂裏,除了一張歐式大床,還有精致豪華的鴉片煙具。

相較而言,電報在晚清的推行就成功得多。畢竟電報的存在形式,使清政府少了很多顧慮。

為滿足人們傳遞信息的需要,驛站有著悠久的曆史。吳思和黃仁宇的著述中提及,有關明末驛站弊端引發的社會矛盾,直接導致了明王朝掘墓人李自成的出現。由此可見,為了信息的傳遞,一些人付出了何等沉重的代價。

1844年5月24日,華盛頓美國國會聯邦法院會議大廳,發明家莫爾斯(SamuelFinleyBreeseMorse)用顫抖的手指向六十四公裏外的巴爾的摩發出了人類曆史上第一份電報,接收人是他的實驗夥伴艾爾弗雷德·威爾(AlfredVail)。電文為:“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

從1634年到19世紀中期,至少有六十二人宣稱發明了電報。其中,德國人柯爾最早提出了用文字符號進行遠程通信的設想,德國人馮·薩墨林(Von.Sammerring)、俄國外交官許林格(BaronSchilling)都搞過試驗,他們使用最少的導線是八根,一般則是二十四根或三十六根。實驗的理論基礎是丹麥人奧斯特(Oersted)的電磁理論和法國人安培(André-MarieAmpére)提出的應用電磁理論傳遞信息的設想。

真正的成功者是美國國家美術學會會長莫爾斯。1837年的某天,靈感在這位畫家的頭腦中不期而至。莫爾斯用一根導線就完成了傳送字母書麵材料的任務。電報電流有一個回路,靠接通或斷開電路的方法,借助於點(接通電路時間短)、劃(接通電路時間長)和空格(斷開電路)的不同組合,來完成各種字母數字和標點。例如,用一點一劃表示A,用五個點表示五,這就是沿用至今的莫爾斯碼。當然,發報時需要將電文先翻譯為莫爾斯碼發送,收到的也是莫爾斯碼,再用譯本將數字轉換為文字。

從1842年美國國會正式決定為莫爾斯的發明撥款,到電報在美國和歐洲流行,不過短短十年。此間,愛爾蘭工人負責在美國越州鐵路建設期間架設電線杆,和鐵路並行的他們居然趕不上手工鋪設鋼軌、枕木的華工。這也讓世界見識了中國人的吃苦耐勞。

在美國人莫爾斯發明電報二十五年後(1870年),電報傳入了中國。光緒五年,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天津市區和大沽海口炮台之間架設電線,試通電報,這是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電報線路。光緒二十四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嗣後明降諭旨,均著由電報局電知各省”。也就是說,政府開始使用電報來傳達皇帝的聖旨,這也是中國曆史上開天辟地的創舉。

實際上,清政府最初也竭力反對使用電報,這和當時的政治局勢有關。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俄、英、美等國為了進一步加強對中國的侵略、控製,不約而同地提出在華鋪設電線的要求,一時成為中外交涉的焦點。清政府對電報電線一無所知,本能地使出了慣用的斡旋伎倆--“嚴正拒絕”。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認為鋪設電線“於中國毫無所益,而徒貽害於無窮”;福建巡撫李福泰更視電報為洪水猛獸,稱之“驚民擾眾,變亂風俗”;隻有時任江蘇巡撫的李鴻章提出,“與其任由外人控製,不如自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