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等待折磨得有點兒焦急的幕後投資者們動怒了,可能也以為他帶著大家的投資逃跑了,於是宣布基德為海盜。但基德本人以為,仍然可以在英法兩方之間都遊刃有餘。1699年7月1日,他在波士頓港被自己的投資人之一貝拉蒙公爵逮捕,並押送回國審判。1701年5月24日,他被執行絞刑。
在基德被絞死的第二天,國務大臣索默承認自己在其船上有投資。但他又聲明:“這件事情本身並沒有什麼違法之處。該船所有的投資人都損失了他們的投資,沒有分得任何利潤。”
與曆史上諸多統治者一樣,清廷對科學的態度謹小慎微。進入19世紀後期,西方世界由於工業革命和科學理論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嶄新的時代。但對中國的統治者來說,從秦漢到清朝,最大的科學是“五德終始論”,聽起來像“伍德斯托克”。此理論認為,王朝依據五行輪回,各自對應不同的顏色:從女真的黑,到民國的青……每個王朝的最後階段,統治者的全部精力都放在製止這一法則生效的工作上。
當時的中國,忽視基本科學的精神隨處可見。西方人認為,中國人日常生活時間概念很模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至於對年代的記錄則有獨立的一套“模糊數學”。比如用甲子紀年,六十年一個輪回。這個時間段基本就是一個人生命的有效長度,客觀上暗示一個人隻需關心此生此世。當然,加上皇帝的年號,即便是相同的天幹地支年號,後世也能明白具體的年份,隻不過需要簡單的計算。
且來看看當時的中國人給西方來客的印象吧。一位外國傳教士和一個中國人談話,後者宣稱自己住在九十裏外,最終傳教士發現,實際上這個中國人說的是來回九十裏。有一次,一個驛站的郵差在規定時間內沒有跑完規定的六十裏,他抗議說,自己跑過的路段絕對不止這個數目。長官重新測量,發現是八十三裏。
讓外國人疑惑的距離丈量方式還有很多。英國商人阿奇博爾德·立德
(ArchibaldLittle)通過長江三峽時,有一段裏程順水標注九十裏,逆水就是一百零二裏了。在平地,一裏說成兩裏是尋常的事。比較陡的地方,一裏說成五裏;很陡峭的地方,一裏等於十五裏。
不管是如何丈量距離,通過一定空間需要一定時間,這是常識。1880年底,清政府因收回伊犁的問題準備與俄國開戰,運輸兵員和糧草輜重成了大問題。李鴻章的老部下劉銘傳經天津進京覲見,向朝廷遞呈《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提出“自強之道,練兵、造器固宜次第舉行,然其機栝則在於急造鐵路”。建議借用外資,先建清江浦(位於江蘇淮安府,為漕運總督駐地)經山東至北京一段,以利漕運。這是清廷官員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建築鐵路構想。
1866年,英國公使請求建築一條短途鐵路,以便把海運至吳淞的貨物經鐵路運至上海,遭到清政府的拒絕。1875年,英商怡和洋行控製的“吳淞道路公司”將鐵路器材從英國運至中國,開始自行築路。1876年6月,英國人先修成上海至江灣段,7月初該路段正式通車,軌距七百六十二毫米,鋼軌每米重十三千克,由一台“先導”號機車牽引客貨車輛。建築期間,沿線居民強烈反對外國人在本國土地上修築鐵路,並搗毀“公司”的江灣辦事處(這實際上得到了官方的默許)。開行不過一月,列車不慎軋死一位在鐵軌上的行人,更是引發群眾事件,“公司”被迫停駛列車。在此背景下,1876年10月,清政府積極運作,與英公使簽訂了《收買吳淞鐵路條款》。但“公司”方麵仍繼續築路,直至12月1日,上海至吳淞全線完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