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晚清的極品人、極品事(5)(2 / 2)

在地方大員的位置上,李鴻章曾親手破壞外國人鋪設的電線。1865年,上海駐華領事巴夏禮(HarrySmithParkes)欲鋪設淞滬電線,被清政府婉拒。英商故態複萌,決定先斬後奏,暗地在浦東自行鋪設電線數十裏。李鴻章密令上海縣令,動員鄉民連夜拔毀所有英商鋪設的電線。這些電線本來就是英商私下設置,無從告官,英商一時難以發作。

當電報最終被廣泛使用時,中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記日辦法:用韻目代替日期。從《韻目表》中挑選代替日期的韻目,總共有三十一個,分別代表三十一天。前麵十五天用的是韻目上平聲的全部,接後是韻目上聲的十個,再來是韻目去聲的五個,最後一個在《韻目表》查不到的是“世”,代表三十一日。這種方法前後共使用了七十餘年,今天曆史書中經常出現的“豔電”、“皓電”、“佳電”等詞,正是所謂的“韻目代日”。

用《韻目表》裏的字來代替日期,懂得做詩的人一看就知道哪個字代表哪一天。比如“21日”的電報代日韻目為“馬”字,所以1927年5月21日長沙反革命事變稱為“馬日事變”。這套係統對於當年讀過一點兒書的人來說,都是基本常識。白話文興起以後,過去文人擅長的填詞作詩的本領逐漸失傳,過去一般人都知道的事情,現在卻成了專業知識。不過,要像港台電影那樣,通過觀看別人手指敲打莫爾斯碼便知曉內容,不但需要發信號人是電報超級天才,也需要收信息人同樣如此。諜報電視劇《暗算》中的聽風者盲人阿炳,不但能聽出莫爾斯碼的內容,還能區分不同發報人的手法,這種能力幾乎等同於一個人可以用鼻子聞出牆壁裏的蟲子。

無線電讓溝通更為通暢。1905年7月,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開辦了無線電訓練班,聘請意大利人葛拉斯為教師。他還委托葛拉斯代購馬可尼猝滅火花式無線電機,在行營及部分軍艦上裝用。1906年,因廣東瓊州海纜中斷,在瓊州和徐聞兩地設立了無線電機,在兩地間開通了民用無線電通信。這是中國民用無線電通信之始。不管是有線還是無線,中國民用電報開始後,為商家和普通民眾的互相交流提供了極大幫助。

為了節省人力,公用電報被要求不得冗長,民用電報更要短出許多。有的電報為了省字,幾乎詞不達意,這裏麵其實另有隱情。當時的電報都是有線電報,分為水線、陸線,如果在國外使用外國人的水線,費用自然比國內更高,按字論價,每字需銀數兩,所以更要節約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