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誰在記錄曆史
1
911年10月13日,倫敦的一份電報文稿報道了中國的武昌首義。據《紐約時報》記者了解,清朝的叛亂並非偶然降臨,過去三四年中,在孫(中山)博士領導下,一批最精明的清朝進步人士組成革命團體,並最終發動了這場革命。在他們的精心策劃和秘密組織下,才取得今天的結果。文章充滿中國通的滿足感,說這項證據具有權威性,並且非常肯定。
在武昌首義後的第三天,作為世界中心的英美媒體就作出了這個判斷,並且公之於眾,客觀上有利於奠定孫中山在曆史上的地位。此時,不管是《紐約時報》還是《泰晤士報》,對黎元洪、劉公一無所知。
幾乎在首義爆發的同時,芝加哥同盟會秘書德斯奧(Desio)稱,孫中山本人還在大清朝國內活動。實際上,孫中山此時身在美國。革命爆發後,德斯奧終於承認他提供的消息有誤。他暗示說,孫博士此時不在聖路易斯就在堪薩斯城,散發有關武裝起義推翻滿清的消息,並積極籌措革命資金。之所以努力隱瞞這位東方偉人在美國的情況,是為了轉移清政府對其行蹤的注意力。
一個多月後,集傳教士、旅行家和記者於一身的英國人丁格爾(EdwinJ.Dingle)風塵仆仆地趕到武昌,采訪新任總督黎元洪。作為第一個和新政權領導人接觸的外國人,他注意到了對方犀利的眼神和寬大的下巴。黎元洪稍胖的身姿使其軍人神采稍有減損,“如果不了解他的軍隊背景,很容易誤認為他是一個富裕的商人”。
顯然,黎元洪意識到了對外部世界介紹自己事業的必要。在整個采訪過程中,他努力用英語和丁格爾談話。這位中國將軍詞不達意,說話磕磕巴巴,但他仍然很努力。
丁格爾的這篇報道很快發表在《大陸報》上,這份報紙致力於向外國人宣傳中國社會改革。而他們麵對的這一年,改良社會終於演變成為武裝革命。采訪結束後,黎元洪送別丁格爾。在門口,他停下來,把左手放在丁格爾的肩膀上,說:“請不要忘記說,這次革命發生完全是因為滿人對漢人太不公平,沒有其他的原因。”
黎元洪有超越時代的抱負。他有五個孩子,兩男三女。這位剛剛卷入一場革命的軍人對丁格爾說,等孩子們長大後會送他們留洋。“去哪裏?”丁格爾問。“美國。”將軍的臉上寫滿了幸福的期待。
迄今為止,沒有史料可以證明,《紐約時報》的報道是否受到了中國人的影響。換言之,是否有孫派人士主動爆料,在世界範圍內給這次革命“攀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英美方麵對孫中山的態度一直很好。1896年,孫中山在倫敦蒙難,清廷官員設計誘捕並將他幽禁於公使館內。外交官煞費苦心,企圖把他遣送回國。一旦回到中國,孫中山必然要為其反抗皇權的行為付出生命代價。危急關頭,他設法從清公使館發出了一封信。清駐英公使館二等參讚馬格裏(MacartneyHaliday)參與了消息傳遞。孫博士在信中聲稱自己是英國公民,因此索爾茲伯裏侯爵(LordSalisbury)堅持清朝公使館必須釋放孫中山。最終,孫中山避免了被押送回大清朝的命運。
革命已經爆發,孫中山在回國的路上。有資料顯示,他長期在美國出入,僑領協助其取得了在夏威夷的出生證明,讓他成為美國公民。武昌首義後,英美兩國媒體很樂於爭先提及,這次可能促使一個新民主共和國誕生的革命,來自一個“本國”公民的作用。
而在丁格爾看來,中國革命非但沒有這樣簡單,也遠遠未到邀功時刻。黎元洪矢誌要把兒女送出國的段落,並非記錄者的無心之舉。隱含的意思非常簡單:即便是這次革命的領導者,也對這個國家的未來並不放心。
1910年3月,廣州新軍起義剛剛敗北,孫中山在洛杉磯附近的長堤與美國軍人荷馬·李(HomerLea)等人碰頭,請求美國財團提供三百五十萬美元經濟資助。在這次會麵中,中方決定革命黨人暫行終止長江流域及華南地區“準備未周”的起義,改為“厚蓄實力,充分準備,集中人力財力,發動大規模起義”。1911年7月底,宋教仁、譚人鳳等在上海組建同盟會中部總會,為起義定下的新計劃設定於1913年。時乖運蹇之中,革命誌士打算不再動輒發動起義,而力主精心籌劃後確保“成功率”。
不料,該會成立不到三個月,武昌起義就突然爆發了。多年之後,孫中山回想起辛亥年的情景,也直言不諱:“武昌之成功,乃成於意外。”
然而,這真的是一場意外嗎?曆史的真相,我們如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