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孫武(8)(1 / 1)

闔閭見孫武指揮若定,戰果輝煌,大喜過望,腦子一熱,便欲乘機率三軍齊出,攻取楚之郢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孫武則認為時機尚未成熟,說:“民勞,未可,且待之。”闔閭乃退兵回國。楚國因連年遭吳國騷擾打擊,遂改變了被動挨打的戰略,決定主動出擊伐吳。

楚國先與越國取得了聯係,準備聯合夾擊,一舉滅吳。

孫武、伍子胥聞訊,先發製人,在楚國尚未作好伐吳準備之時興兵伐越。但越國畢竟不是鍾吾小國,要想滅之,並不容易。伍子胥誌在滅楚,不願讓越國牽扯過多的精力和時間,於是在大敗越軍之後,在吳國南境與越國接壤處築城以防禦之。

楚國大舉伐吳,勢不可擋。孫武臨危不懼,設下妙計,準備重創楚軍。

孫武首先派人誘使楚之屬國桐國叛楚,再派一個楚國人去向楚國君臣報信,說吳國擔心楚國伐桐,已將一支部隊派到了桐國協助桐國防守。而吳國最怕的不是楚軍去打桐國,而是楚軍直接從水路攻打吳國。如今吳國的主力部隊已在長江下遊布防,楚軍如果抽出一部佯裝從水路攻吳,暗中派大部隊先去襲擊在桐國的吳軍,必會一舉成功。然後從水陸兩路向吳進攻,一戰即可破吳。

楚國令尹囊瓦是個貪官汙吏,無勇無謀。他聽了這位“愛國者”的遊說,信以為真,一麵準備船隻,裝模作樣地準備沿江而下伐吳,一麵令楚公子繁率軍掩襲桐國。其實吳國在長江之上準備的船隻都是空船,其主力已埋伏在楚軍至桐國所必經的舒鳩(今安徽舒城)。公子繁的軍隊剛到裏,便遭到了吳軍的伏擊,公子繁措手不及,棄軍逃往巢邑。

囊瓦正率舟師在長江上等候公子繁的捷音,眼巴巴地盼望公子繁襲桐成功,再與其部同時從水陸進兵。不料公子繁早已兵敗,結果他等來的不是楚軍,而是吳軍。

囊瓦倉促應戰,大敗而歸。吳軍乃盡奪楚軍之船,並乘勝攻下巢邑,將正躲藏在那裏的公子繁俘虜。這場戰爭之後,楚國東部屬國及城邑,皆被吳國占領。

孫武以出神入化的指揮藝術,將疲楚戰略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得不令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