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孫武(7)(1 / 1)

【奇謀妙計疲強楚】

盡管吳王闔閭認為吳楚勢難兩立,但吳國要與楚國為敵,在當時的人看來,簡直就是以卵擊石。而吳國要想吞滅楚國,不僅在當時,就是後人看來,更是不可為之事。

楚國號稱“千乘之國”,僅兵車就有千乘。楚平王時,其地西北至武關(今陝西商南西北),東南至昭關(今安徽省含山北),北逾河南南陽,南達洞庭湖以南的大片區域,方圓數千裏,國土遼闊,附屬國眾多。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在位時,勵精圖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為楚國的大國地位奠定了雄厚基礎。楚國的實力日益增長。以前楚國與中原諸國多次發生戰爭,中原諸國聯手抗楚,僅能擊退楚國北侵之軍,而從來沒有哪個人想要滅掉楚國。公元前506年夏,晉國想當回老大,國君晉定公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召集中原十八個諸侯國會盟伐楚,但國君的激情並不能將所有臣子的激情點燃,晉國君臣畏首畏尾,會盟也搞得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不了了之。十八個諸侯國聯合抗楚,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幹脆作罷。

而當時的吳國更是一個彈丸之地。地域狹小,僅相當於今天的江蘇,其兵力也不過三萬。根本不能與楚國相提並論。不僅地小兵弱,後顧之憂也多。其南方的越國與楚國關係不錯,常騷擾吳之南境;其北方有徐國與鍾吾,皆聽命於楚,如同楚之附屬國。吳若伐楚,兵力少了難以奏效;若空國出征,越國、徐國、鍾吾會南北夾擊,乘虛侵吳,令吳軍西、南、北三麵受敵。因此,孫武在考察了時局之後認為,要對付楚國,首先要剪除楚之羽翼,消除後顧之憂。

為此,他與伍子胥共同製訂了“三分疲楚”、“多方誤敵”的戰略,即將吳軍分為三隊,第一隊騷擾楚境,待到楚軍傾巢出擊,咱就撤軍;等楚軍退回,第二隊再出動騷擾之,楚軍出,咱再撤;待楚軍退,第三隊再出。

在采取多方誤敵、長期疲楚戰略時,孫武采取一箭雙雕的戰術,在疲楚的同時,消除自己的後顧之憂。

公元前512年,孫武和伍子胥率吳軍北上攻打鍾吾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掉了鍾吾。還沒等楚國君臣回過神來,吳軍又移兵攻打徐國。

待楚軍前來營救徐國之時,為時已晚。吳軍已攻下徐國,徐國國君逃走,在路上遇到楚國援軍,隻好在楚軍的幫助下到夷(今安徽省亳州東南)重建國家。

第二年,孫武、伍子胥又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伐夷,楚國接受上次的教訓,立即出兵營救。等楚軍主力趕到,吳軍卻又掉頭向南,攻打楚之城邑。楚軍忙回來援救,為時又已晚了,吳軍已在蹂躪其地後揚長而去。

楚軍長途跋涉,已疲憊不堪。不料吳軍第一部已回國休整,第二部又出動了,包圍了楚之弦邑。楚軍隻好前去營救,等趕到那裏,吳軍又撤走了。

楚軍確知吳軍已回吳國,正欲班師,不料吳軍第三部又已出動,前去攻打楚之養邑。楚軍實在太疲憊了,救援不及,養邑遂被吳軍攻下,楚公子掩餘與公子燭庸被吳軍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