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孫武(9)(1 / 1)

【破楚入郢,軍事史上留奇跡】

自孫武與伍子胥執掌吳之國政、開始實施疲楚戰略以來,已曆六年了。這六年間,由於孫武的卓越軍事才能,已使楚軍陷於疲於奔命之境地,直攻楚都的時機已經成熟。

然而可笑的是,就在吳軍準備大舉伐楚之時,中原及北方十八諸侯在召陵舉行聲勢浩大的會盟,揚言要南下伐楚。可惜晉國優柔寡斷,諸侯各存私念,會盟無果而終。吳王闔閭問孫武、伍子胥:“現在伐楚如何?”孫武與伍子胥都認為,要伐楚,還要做一件事,即聯合在召陵會盟中態度堅決的蔡國和唐國,一起興兵。蔡國和唐國長期受楚國欺侮勒索,早已忍無可忍。聽說吳國伐楚,當然很高興,皆答應出兵相助。闔閭大喜,遂任命孫武為伐楚部隊的總指揮,伍子胥為副將,作為孫武的助手,準備大舉攻楚。進軍伐楚的路線,孫武也經過了深思熟慮。

他將吳軍分為兩路,主力經青苔關、鬆子關,從荒無人跡之處潛行至郢。此乃“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孫子兵法·九地篇》)第二路,則先至蔡國,與蔡軍聯合後,再會同唐軍向漢水地區進發,準備在漢水一帶配合潛行而至的吳軍主力與楚軍決戰。

公元前506年,三萬吳軍傾國而出,拉開了伐楚的序幕。

吳軍經過充分地準備,於公元前506年秋舉師伐楚。吳軍按孫武的既定線路,從難河平原越過大別山,長驅深入楚境千餘裏直奔漢水,威逼郊城。吳軍的行動,完全出乎楚國的意料。楚令尹囊瓦和左司馬沈尹戌調集軍隊在夏州(今湖北武漢市漢口)以西漢水南岸布陣防禦,與吳軍夾漢水對峙。左司馬沈尹戌感到敵軍來勢洶洶,便向令尹囊瓦建議說:“你依托漢水阻擊吳軍,不使其渡過漢水,以保證郢都的安全;我立刻去郢城,調集那裏的主力部隊偷襲吳軍的後路,毀壞吳軍舟船,阻塞三關,斷其歸路。到那時,你再渡過漢水從正麵進攻吳軍,我率軍從側後襲擊,一定能大敗吳軍。”囊瓦同意了他的意見派尹戌北上調集援軍。自己在漢水與吳軍對峙,等待援軍到來,可是,在沈尹戌出發後,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的一番話使囊瓦改變了主意。武城大夫黑指出,吳國多水軍,楚軍則多用皮革包製的戰車,因而不宜在水中久浸,我軍利在速戰。大夫史皇也認為,如果沈尹戌把淮河吳軍船隻毀掉,回軍阻塞三關隘口,截斷吳軍退路就會獨得戰功,聲望也會蓋過令尹您了。如此他也勸囊瓦速戰。囊瓦聽了兩位大夫的話,利欲熏心,便置既定戰略於不顧,開始指揮楚軍渡過漢水與吳軍作戰。

孫武開始見楚軍與自己的軍隊對峙不戰,便推測到楚軍將調集軍隊夾擊自己。當他正在策劃如何行動以誘使敵國過河決戰時,手下向他報告說楚軍即將渡過漢水與吳軍決戰。孫武大喜過望,指揮軍隊先擺出決戰的架勢,在小別山交戰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