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大戰,名揚千秋】
公元前632年,晉楚之間最大的一場戰爭爆發,就是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
在城濮(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西南臨濮集一帶)這片廣闊的原野上,一次性聚集了九個國家足足二十萬的軍隊,其規模,在當時絕對稱得上是史無前例了。
晉楚雙方兵力相當,都是十萬左右,不過楚軍勞師遠征,主動權被牢牢地掌握在了先軫的手裏。
公元前632年四月四日晨,激戰如期而至。先軫派“下軍將”胥臣率晉下軍先攻楚右師鬥勃轄下的陳、蔡部隊。
攻打陳、蔡部隊時,先軫所用的方法是“老虎隊”。陳國和蔡國的部隊,是楚右師中最薄弱的環節。這兩個小國,打從春秋初期開始,扮演的就是跑龍套的角色,跟在大國後麵吃點殘羹冷炙,不但不能幫上忙,還到處添亂,從前的周天子桓王攻打春秋小霸鄭莊公,就是栽在了他們這群攪屎棍的手裏。
先軫心裏明白,對付陳、蔡這樣低水平的軍隊,基本上一個衝鋒就能擊潰。於是先軫讓胥臣把虎皮蒙在駕車的戰馬上,朝陳、蔡部隊衝去。陳、蔡軍的戰馬被這突如其來的“老虎隊”嚇得四處奔跑,拉都拉不住。戰馬不聽指揮,士兵便武功全廢,一個個被晉軍打的抱頭鼠竄,潰不成軍!
此等怪招,曠古皆無,在那個“以戰為禮”的年代,誰能想得出來?先軫的這個怪招兒顯然運用了深層次的心理戰,它涉及動物學和心理學等諸多層麵,具有非常高的科技含量。結局可想而知,陳、蔡部隊衝亂了楚軍的陣腳,楚右師於是大敗,楚將鬥勃重傷離場。
楚右師就這麼不明不白地輸了,偏偏當天又是風沙蔽天,視野極其模糊,所以楚帥子玉並不了解自己右翼的真實情況,他心急火燎,正要派斥候前去偵察,突然有幾個陳、蔡的士兵前來報告:“右師已得勝,請元帥速速進兵,協同我師一起攻打晉中軍,共立大功!”
怎麼回事?剛剛敗下陣的不是陳、蔡嗎?原來,這是先軫首創的又一計:反間計。報信之人是先軫派來迷惑楚軍的奸細。
子玉聽到勝利的消息後,迫不及待地登上戰車,拿起望遠鏡,往右麵看去。隻見晉下軍倉皇北奔,煙塵蔽天,不由大喜:“晉下軍果敗矣!子西,你速率左師往攻晉上軍,我親自去進攻晉中軍。三軍全勝,則大事可成也!”
晉下軍當真跑了嗎?打贏了還跑?
當然不可能,這隻是先軫的又一計,他派晉“下軍佐”欒枝率幾個晉軍兄弟從附近山上砍下樹枝,在奔跑的戰車後麵拖著,塵土飛揚,造成下軍全軍撤退的假象,借以迷惑楚軍,誘敵進攻,而事實上,胥臣的下軍主力早已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對楚中軍進行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