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先軫(6)(1 / 1)

與此同時,恰好圍宋的子玉派使者宛春來晉軍中談判,提出了楚國撤軍的條件:如果晉國恢複衛主的君位,退還曹國的土地,楚軍就解除對宋國的圍攻。狐偃認為這樣的條件不公平(“君取一,臣取二”),不能同意。又是先軫提出了更高明的主意。首先,他認為令尹子玉的建議可以安定三國(宋、曹、衛),如果被晉國否定,則可能使這三個國家滅亡,這不符合“禮”,使晉國喪失了道德的大旗,這樣晉軍憑什麼來作戰呢?晉國憑什麼向諸侯交待呢?所以,他建議晉文公同意令尹子玉的條件。

接下來,先軫向晉文公獻上了一套連環計:

第一,叫宋國給齊、秦兩個大國送禮,請他們去做和事老勸楚國退兵,如果楚國答應,自然最好,如果不答應,齊、秦失了麵子,自然會站到晉國這邊,一起對付楚國。

第二,同時,把楚國小弟曹、衛二國的地盤分一些給宋國,以激怒楚國,並逼迫曹、衛二國給楚將子玉寫絕交信,還是話很難聽的那種。

《孫子兵法》有雲:“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實,在大國戰略中,“伐交”遠比“伐謀”重要,看來先軫不僅是一個軍事家,他在外交方麵的能力同樣不可小覷,不擇手段團結友國孤立敵國,這就是外交的精髓所在。

果然,子玉被先軫之妙計激怒,不但不肯退兵,反而撤了宋國之圍,帶領三軍北上,要去跟晉國人玩命。另一邊,齊、秦調解失敗,終於答應出兵參戰,抗楚統一戰線正式結成,如此,晉國這邊的兵力也增加到了十萬,相比楚軍,在數量上已經實力相當了。

五國聯軍,氣勢洶洶,有如暴風驟雨般一路北上,尋找晉軍主力決戰,雙方在曹都陶丘附近擺開陣勢,戰爭一觸即發。

這是“華夏”與“蠻夷”自春秋時代以來第一次最大規模的正麵對決,天下的歸屬,就在此一戰了。然而眼看雙方就要大打出手,晉、齊、秦、宋四國聯軍突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撤退了,而且一退就是足足九十裏。

這次撤退,就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退避三舍”(古代計量,-“舍”為三十裏地)。

按照晉文公的說法,他這次撤退,為的是給楚成王麵子,畢竟當年人家在他落魄的時候收留過他。他未打先退,既顯得自己有氣度,又站在了道義的上風。

子玉卻不知道這些,還以為對方怕了自己,忙命令三軍拆掉好不容易建起的營寨,尾隨晉軍追去。他還自信滿滿地向全軍表示:“今日必無晉矣。”

子玉沒有想到,他說的這句話竟成為春秋時期最大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