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講 重新認識市場 股市基礎結構(3 / 3)

第六,從退市製度看,標準不夠完善,懲罰力度較弱。首先,退市製度不完善。A股市場共有3800多家上市公司,從1999年到2018年底,退市的公司還不到150家。目前A股的退市製度偏重財務指標,忽略市場指標,而財務指標實際上更容易被粉飾。目前A股退市的公司近1br2都是因為淨利潤連續3年或4年虧損。而相比之下,美國的退市標準就嚴格得多,同時也引入了很多市場指標,如連續30個交易日收盤價低於1美元、股東人數低於400人等。其次,處罰力度也普遍較輕。當上市公司麵臨違規與否的權衡時,如果違規收益遠大於違規成本,即使造假幾個億也隻是接受譴責或輕微處罰,那試問公司會如何選擇呢?比如長生生物的假疫苗事件,最終罰款91億元,是迄今最大的罰單。而美國的強生在之前的爽身粉涉癌事件後,卻直接麵臨46.9億美元的賠償。

第七,從分紅機製看,缺乏有效的現金分紅機製,推動了投機行為。因為沒有相應的措施和分紅環境,A股市場上市公司大多是吝嗇的“鐵公雞”,很少進行現金分紅。現金分紅和低買高賣賺取差價是投資者獲得回報的兩種主要方式,沒了現金分紅,對投資者來說就隻有低買高賣這一個途徑,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投資者的長期持股信心。而美國的分紅機製就較為完善,公司可以通過紅利政策向市場傳遞公司未來盈利能力的信息,比如標普500指數的成分股一直堅持連續穩定的分紅。

第八,從資金結構看,中國股市散戶占比較大,缺乏長線資金。中國股市的活躍投資者主要是散戶,因此,短視、過度自大、羊群效應等非理性特征非常明顯。截至2019年年底,A股投資者構成中,散戶資金占流通市值比例近30%。在短視投機風潮下,甚至還有很多機構投資者操作時也有散戶化傾向了。而在美國股市,近幾年散戶占比不到10%,機構投資者占比超90%,是長期投資的主力,其中最主要的是私人養老金和保險資金。而這些,正是目前中國股市所缺乏的。

第九,從監管機製看,中國股市內在機製不完善,監管幹預相對較多。中國股市內在機製還不完善,隻有正反饋而沒有負反饋,也就是缺乏做空機製。這樣,在股市上漲時,大家都可以賺錢,形成財富效應和不斷跟風效應,容易形成過熱,管理層不得不加以抑製;而在股市下跌的羊群效應下,大眾恐慌性賣出股票時,容易造成股災,這時又會出現高層喊話、降息降準、引入救市資金等。總之,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一方麵要提醒自己保證獨立判斷,不要被過熱或恐慌的情緒所操縱;另一方麵,救市本身也代表政策的底線,可能是個較好的投資時點。

總而言之,投資者在這樣的股市中,聽消息、追漲殺跌、短線操作,隻能淪為大海中隨波起伏的孤舟。隻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才能穿越牛熊周期,到達成功的彼岸。

市場結構:從5個維度認識股市

之前我們講了股票是什麼,以及中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這節我們來講一下股票市場的基本結構,相當於給大家畫一幅股票市場的地圖,以便大家在後續的投資中找到適合自己的目標。

我們經常把國內股市叫A股市場,其實除了A股還有B股,隻不過B股市場主要麵向境外,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主要了解A股市場就可以了。A股市場於1990年建立,經曆30年的發展,目前上市公司已經超過3800家,總市值超過65萬億元。即便是最專業的投資人,可能也沒辦法對每隻股票如數家珍,但我們可以從幾個維度入手,分門別類地認識一下這3800多隻股票。

第一個維度:上市場所

從上市場所來看,股市可以分為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以及科創板。為什麼要分好幾個板塊呢?這主要是為了針對不同類型的企業設定不同的規則。

主板門檻最高,以大型藍籌公司為主,上交所主板股票代碼以60開頭,深交所主板股票代碼以000開頭。能在主板上市的公司多為市場占有率高、規模較大、基礎較好、高收益、低風險的大型優質企業。主板的上市公司共1965家,占A股市場的51.6%,總市值近46萬億元。2019年年底時主板整體市盈率為23~25倍,市淨率為1.8~2.0倍。

中小板的門檻要低一些,主要是沒有達到主板掛牌要求的中型穩定發展公司,股票代碼以002開頭,在深交所交易。這裏大多是即將或已經進入成熟期、盈利能力強,但規模比主板小、成長性比主板強的中小企業。2019年年底,中小板整體的市盈率是30倍,市淨率為2.5倍,比主板估值要高。

創業板設立於2009年,以創新型成長型的中小企業為主,屬於深圳交易所裏的一個板塊,股票代碼以300開頭。這裏的企業自主創新和成長性高,但風險也相對較高。2019年年底,創業板的市盈率為43.7倍,市淨率為3.7倍,遠遠高於主板和中小板。

科創板於2018年設立,門檻最低,主要針對新經濟企業,股票代碼以688開頭。科創板的股票交易製度總體上與其他板塊相同,但建立了更加市場化的交易機製。科創板的上市公司共94家。2019年年底,科創板的市盈率為71.6倍,遠遠高於其他板塊。

可以看出,從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到科創板,企業上市的門檻越來越低,成長性越來越強。比如創業板和科創板主要針對新經濟企業,其上市門檻要比主板低很多,主板要求近三年利潤不低於3000萬,而創業板隻需要近兩年利潤不低於1000萬。但現在創業板的條件仍然無法完全適應新經濟的需求,比如很多優質的互聯網公司初期根本滿足不了盈利要求,連創業板都上不去。這也是中央力推科創板並采用注冊製的原因。這樣,未來像BAT(百度、阿裏、騰訊)一樣的獨角獸可能就不用離家出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