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寶鋼、萬向、萬豐為首的製造企業,以東軟、用友為首的高新科技企業,在這一輪的“長江競渡”中首先發力,創新產品結構、拓展銷售渠道、以客戶的需求為第一主旨,充分利用自身的企業平台,漸進式地化解由於海外市場的疲軟帶來的出口下降、利潤縮水等棘手問題,加快現金流入,確保企業財務的安全。在黑雲壓境的混濁空氣中,嗅到了一絲新鮮的氣味。在這些名聲在外的企業身上,人們普遍感受到了“這個冬天照常吃肉”的樂觀前景。
以萬科、萬達為首的中國房地產業集體上演了“船大依然能掉頭”的好戲。充分借力政府調控手段,改變以往大而全的房地產開發模式,以小戶型、低密度和適當的降價來吸引消費者。而始終走低調路線的朱孟依則在同行壓縮陣線的時候,反其道行之,以做大盤。融巨資的形式“跑馬圈地”,形成低價優勢,這讓大家瞪大了眼睛:房地產竟然還能這麼做!
對於百度、騰訊、阿裏巴巴、蘇寧、俏江南等互聯網、家電連鎖和餐飲服務企業來說,創新商務模式、幫助客戶成長、鎖定目標消費群、延展品牌優勢是這些企業從險境中突圍的“必殺技”。當然,作為創造性的市場主體,所謂的必殺技絕對不是這些企業應對金融危機的權宜之計。事實上,從2008年10月份以來,在這些企業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基於長遠發展的戰略設定,而這種戰略設定才是企業締造百年基業的根本所在。
縱觀上述企業的應對之道,我們勾勒出這樣一條路徑:依托政府調控的外部環境,著力於企業內部變革,從發展方向、創新機製、人才儲備、企業結構、產業布局、管理模式上突破原有桎梏,以新思維應對新時代。
生存和發展是企業永恒的主題,尤其是在經濟趨於下滑的時刻,企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生存下去的問題,繼而以自身的發展帶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行業的提升,這也是中國企業長足發展的必然要求。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書從突圍舉措、行業結構、企業後勁等方麵詳細解讀了50位優秀的企業領導人“重裝突圍”的應對之道,其中有前瞻性的戰略規劃,更不乏實際應對的改革措施,希望對目前遭遇企業創立以來最大困難的企業和所有有誌於做中國最好企業的創業者有所借鑒、有所啟發。要透過危機看到機遇,讓企業平穩“過冬”並發展得更為順暢、輕鬆。
最後,謹以此書向為中國經濟健康、穩健地發展作出卓越貢獻的企業家表達我們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