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前,以歐洲、北美為主要出口市場的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合俊集團位於東莞的兩家工廠倒閉,近6500名工人失去了自己的工作!這是自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金融海嘯繼而席卷全球以來,中國受其影響後首個倒閉的實體企業。

一個毋庸置疑的信號由此進入了人們的視線之中——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已經從虛擬經濟領域影響到了實體經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場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海嘯對於中國經濟由淺入深的影響正在日益加劇,並呈現出由特定行業到全麵性領域的滲透趨勢。其中,民營企業遭遇的困境尤為嚴重。

從村辦小作坊到鄉鎮企業、從一人獨大到股份合作、從逐鹿國內市場到海外擴張,在中國經濟領域占據半壁江山、發揮著極其重要作用的民營企業始終站在市場的潮頭感受著世界經濟的脈動,對於市場的微妙變化,他們自然也是“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如何應對這一危機,衝破市場困局,是企業目前的首要課題。聯想創始人柳傳誌認為,企業首先要從明確發展戰略入手,調整內部管理、深化產業創新,以鞏固市場為基礎,以拓寬產業半徑為落腳點。也正是憑著在創新中求變,在求變中立足這一理念,麵對此次金融危機,聯想更多的是發現了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機會。聯想的國際道路由此也更顯示出其穩重和踏實的不凡氣度。

而放棄低價策略、提升產品層級、擴充人才儲備則是中國民營汽車業的代表性人物李書福送給金融危機這個“黑色魔鬼”的春節禮物。李書福認為,提升產業的整體架構,從單純靠價格優勢占領市場轉為以技術為先的發展戰略是中國自主汽車品牌的必由之路,唯有如此,中國的汽車產業才能收獲冬天裏的太陽。事實上,作為中國汽車產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在李書福的帶領下,吉利已然顯示出與國際汽車巨頭一較高下的實力。

如果我們以“老、中、青”來劃分企業家的時代背景的話,戴誌康明顯屬於“新生代”。較之於柳傳誌的慎重穩健和李書福的果敢堅毅,戴誌康表現出更為輕鬆閑適的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戴誌康以其特有的行事風格在贏利模式上為企業安然過冬找到了自己的“救命稻草”,而“救命稻草”代表著戴誌康對於所處行業前景的良好預期。

很顯然,戴誌康的機會同樣屬於所有中國企業的領導者,這種機會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以擴大國內需求、穩定消費信心、保證金融安全為目的的4萬億救市計劃。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次危機的到來都意味著行業內部的重新洗牌及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誰能在第一時間把握這個機會,適應市場變化,加速企業變革,誰就能在下一波市場競爭中贏得先機,取得最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