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拉薩爾在為紅顏知己的決鬥中去世之後,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德國工人運動中的拉薩爾機會主義采取了更加嚴厲的批判態度,矛頭集中在其鬥爭策略上,而這種策略又被當時德國最大的工人階級組織所接受。拉薩爾在《工人綱領》和《公開答複》中,批判普魯士政府的反動政策,闡明建立獨立的工人階級政黨開展政治鬥爭的必要性的同時,宣揚所謂“鐵的工資規律”的理論,聲稱在資本主義製度下,工人的工資隻是圍繞平均工資上下波動,無法真正擺脫貧困。
怎樣才能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實現工人的解放呢?拉薩爾開出了兩個藥方,一個是“國家幫助建立合作社”,另一個是“普遍的、直接的選舉權”。拉薩爾的思想在他去世後的十幾年間,一直被“全德工人聯合會”即拉薩爾派信奉著。當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5年得知他們的老朋友李卜克內西所領導的德國工人組織也要與拉薩爾派合並,並在綱領草案中采用了許多拉薩爾派的提法時,便壓抑不住內心的憤怒。
於是,馬克思寫了有名的《哥達綱領批判》,恩格斯也寫了一封措辭尖銳的批判信。馬克思的學生和追隨者李卜克內西等人在接到“批判”後,認為從當時德國的實際情況出發,在合並時做出一些妥協,保留拉薩爾派的某些對整個工人運動無害的提法還是必要的,並沒有完全采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見,於是德國兩大工人組織終於實現了統一。
在歐洲的共產主義革命運動中,修正主義的鼻祖——猶太人伯恩施坦也是一位重要人物。何為修正主義?它是列寧主義政黨對伯恩施坦主義政黨的界定,那就是拋棄了“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伯恩施坦認為,在西歐各國,一方麵國家機器無比強大,暴力革命成功沒有可能;另一方麵存在開放的議會,暴力革命沒有必要,可以通過議會鬥爭迫使資產階級做出讓步,從而逐步改善無產階級生存狀況。列寧則認為,資產階級不會自動放棄政權,必須依靠暴力革命才可以從根本上改善無產階級生存狀況。圍繞著這一觀點的鬥爭,形成了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兩條不同發展道路。
猶太人伯恩施坦,自稱是“馬克思的學生”,1850年1月6日出生於德國柏林一個火車司機之家。學生時代的伯恩斯坦特別崇拜一位激進民主主義者J.雅科比,曾組織過“烏托邦”討論俱樂部。從1881年初起,開始在瑞士蘇黎世負責主編黨的機關報《社會民主黨人》,發表過多篇受到恩格斯稱讚的文章。1888年5月,因在德國俾斯麥政府的要求下,隨該報編輯部從蘇黎世遷往倫敦。
當時的英國經濟比德國要發達得多,生產技術和工具遠比德國先進,特別是第二次技術革命給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麵帶來了空前的發展,工人的收入普遍提高,生活和勞動條件大大改善。因此,伯恩斯坦開始反思曾經堅持和信奉的“暴力革命”道路。是否存在其他更好的工人運動之路呢?
1890年,俾斯麥下台後,德國社會民主黨在議會選舉中取得巨大勝利,社會民主黨在議會中的地位空前提高。這極大地鼓舞了社會民主黨中非馬克思主義者渴望走和平社會主義運動的信心。同年4月,伯恩施坦在《社會民主黨人》報發表了三篇文章,指出了此次議會選舉勝利的重大意義,提出了“走向完全政治自由的道路是通過議會製度,而不是繞過議會製度”的主張。1893年7月底恩格斯立遺囑時,把全部手稿和書信遺贈伯恩施坦和倍倍爾,並把伯恩施坦作為遺囑執行人之一。
1896年以後,伯恩施坦的思想日趨成熟。他發表了大量文章,深刻地指出了在這新舊世紀交替的時刻,在世界各國尤其是歐洲發達國家的社會中,經濟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不適合指導社會的變革,必須重新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之間的根本矛盾。1899年2月,伯恩施坦以他的社會主義觀點對馬克思主義作出了全麵的“修正”,並係統地整理成書出版,該書就是著名的《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因此,伯恩斯坦被稱為“修正主義”和“民主社會主義”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