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施坦在這部書中強調了“民主”對於社會主義具有關鍵的意義,指出“民主”這一概念中隱含著一個“法權”觀念,即“社會的一切成員權利平等”, “民主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它是爭取社會主義的手段,同時又是實現社會主義的形式”,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他認為社會主義隻是資本主義社會向全麵民主社會發展的一個漸變的運動過程。他堅決反對階級鬥爭。
伯恩斯坦強調,資本主義社會和以往的一切社會製度不同,不像它們一樣要靠暴力革命才能建成一個新的社會製度,它自身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隻要社會民主黨人通過積極地組織和行動來繼續發展它,就可以逐步實現社會主義。他提出社會主義並不是一種具體的社會模式,隻是一種社會進程,社會主義也並沒有一個最終階段,它總是在不斷進步。他不同意列寧主義有關國家的學說,認為國家並非隻能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而是打理超越階級的全社會共同事務的委員會。
伯恩斯坦《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書的出版廣泛地為社會民主黨人所接受,標誌著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基本擺脫了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和束縛,獨立發展成為了係統的民主社會主義學派,並最終使民主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列寧主義)決裂。
兩派的基本原則分歧就在於是否堅持階級鬥爭、是否堅持無產階級專政。恰恰在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展的西歐,修正主義得到廣泛傳播,而在資本主義發展嚴重滯後的東歐,共產主義得到普遍發展。兩大派本來是工人運動內部的意見分歧,後來在恩格斯逝世後逐漸成為兩大政黨的原則分歧,甚至列寧主義政黨對伯恩施坦主義政黨的攻擊和批判成為政治鬥爭的主要內容。
在伯恩施坦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下,西歐各國工人階級政黨開始“放棄階級鬥爭”,主張“議會鬥爭”和“階級合作”。西歐政府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先後廢除對伯恩施坦主義政黨的限製,允許其參加議會選舉,甚至邀請其參加聯合政府。在工人運動的推動下,英國工黨開始取代民主黨成為與保守黨分庭抗禮的主要政黨。
後來,法國社會黨、德國社會民主黨與英國工黨共同發起組織“第四國際”(社會黨國際),並成為歐洲主要執政黨。在社會黨執政期間,西歐各國政府采取限製勞動時間、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發展社會福利等一係列措施,推動西歐各國傳統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福利國家。今天,西歐各國的工會組織成為左翼政黨的主要支持力量,從而獲得了優越的社會地位,大大改善了西歐各國工人階級的生存狀況。
在列寧主義的影響下,東歐各國政黨堅持“階級鬥爭”和“無產階級專政”,並主張“暴力革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列寧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帝國主義武裝幹涉蘇俄革命期間,各國社會黨紛紛反對武裝幹涉,給予了社會主義蘇俄極大的幫助。後來英國工黨政府承認蘇聯,也可以說是社會黨組織對共產黨組織的支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建立了社會主義陣營。正如猶太女作家奈麗·薩克斯所言:
猶太—布爾什維克在全世界麵前證明,猶太民族沒有衰朽,這個古老的民族依然活著並且充滿了活力。如果一個民族能夠孕育出這樣一些能夠拯救世界的基因,並且使一些國家和政府心驚膽寒的人,那麼這本身就是一個好的兆頭,一個說明這個民族年輕、充滿活力和精力旺盛的象征。
很顯然,在法律是正當、合理、平等的國家,猶太人是最守法的公民。但是在許多以腐朽為特征的專製國家,當猶太人麵臨著各種壓迫和蔑視的命運時,為了努力求得生存,使他們對革命產生了積極的興趣,並渴望通過參加革命獲得生命的拯救和新的發展機遇,從而獲得更加平等自由的環境和美好的社會秩序。於是,許多猶太英雄主義者成為人類政治思想發展模式的先驅和殉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