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話怎麼講呢?
舉個例子,金庸先生的“射雕”係列很多人耳熟能詳,三毛曾經評論過,說《倚天屠龍記》中的張無忌的愛情是凡人之愛,所以他跟一大幫女孩子搞不清;《射雕英雄傳》中的郭靖與黃蓉之愛,是人世間最圓滿的愛,即半人半神之愛;而《神雕俠侶》中的楊過與小龍女之愛,則是神人之愛,是人世間所能期望的理想之愛。
為什麼說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是一種神性之愛呢?其實是因為在楊過這個人物身上,人性的矛盾與衝突表現得最為激烈。郭靖與張無忌這兩個人物的性格特征都是較為質樸的,所以他們身上雖然也表現出人性的優劣麵來,但由人性自身的特點所引發的那種現實中的衝突與矛盾卻遠不如楊過這個人物。當人們終於能夠戰勝現實的矛盾而得到自我的升華的時候,就是我們認為人具有神性的時候。所以你看,不論哪一個民族,都是習慣按人類自己的模樣去造神的。所以,從神的本質上說,神就是超越了自己的人,升華後的人。那麼這個升華的過程越激烈、越突出、越完美,自然也就越能體現出神性,這就是三毛要盛楊過與小龍女之愛的原因。
而白娘子能夠戰勝自己動物的本能,也就是凶殘的妖性,進而又能戰勝人們在情感生活中的那種自私自利的占有欲,從而最終達到以關懷、奉獻、嗬護、理解以及執著為內容的摯愛真情,這個過程就是從妖到人再具有神性的過程。
當然,有人會說了,妖具有人性,《聊齋誌異》裏這樣的故事多了去了,聶小倩不就是由妖而來,而最終具有了人性的嗎?
這裏我們順便提一下《聶小倩》的故事,徐克拍過一個很有名的係列,叫《倩女幽魂》,很多人會把它和元代戲劇《倩女離魂》搞混起來,實際上《倩女幽魂》的取材就是《聊齋》中的《聶小倩》的故事。
徐克既拍過根據《聶小倩》改編而來的《倩女幽魂》,也拍過根據《白蛇傳》改編而來的《青蛇》,而且巧的是白娘子與聶小倩都是由王祖賢扮演的。另外配角上,小青是由張曼玉演的,法海是由趙文卓演的,寧采臣則前後由張國榮與梁朝偉演過,可以說演員陣容上那都是相當豪華的,甚至《倩女幽魂》在男演員陣容上還要比《青蛇》強大得多。但電影效果對比一下如何呢?有影評人士多次指出,《倩女幽魂》後來過多專注於恐怖氛圍與光影效果,係列中的三部片子是逐漸走下坡路的。而對《青蛇》的稱讚卻向來是不絕於口,多數人認為徐克的《青蛇》甚至超越了《白蛇傳》原來的故事意蘊,在人性塑造上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是導演徐克的水平忽上忽下嗎?還是演員的水平參差不齊?
我想,答案肯定不是這些。真正造成這兩部片子高下立判的原因,就在於這兩個故事原型所具備的內涵的差別。《聊齋》中雖然也有很多妖具人性的故事,但大多流於形式、流於膚淺,不像《白蛇傳》,在長久的故事流傳中不斷演繹,不斷豐富,白蛇與青蛇身上的人性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概念,人們是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逐漸把那種對生命以及對愛情的感受一步步滲透到這個故事裏去的,這不是某個作家創作時的理念,所以這最真實,又最豐富,所以它是展現我們東方情愛觀念的巔峰之作。
說了這三個理由,不由得還想說一點小小的遺憾。那就是雖然白娘子的愛既純樸又淳厚,但許仙卻並非像她愛許仙一樣愛著她。即使他最後拋棄了奚宣讚的恐懼與許宣對白娘子的埋怨,但許仙最終還是在法海的慫恿下拋棄了白娘子,這直接導致了白娘子最後被壓在雷峰塔下的結局。雖然許仙最後出家了,他心中的悔恨到底是緣於結識了白娘子還是耽誤了白娘子我們卻不得而知。不知道雷峰塔倒掉之後,許仙會不會重新去認識、去了解、去愛他那位美麗的白娘子呢?
當然,對於最後逃到蟹殼裏的那位破壞人家美好姻緣的法海老禿驢,我們還是可以像魯迅先生那樣,不屑地說上一句:“活該!”
人生不論朝與暮,世間惟有情難訴。
雖然愛就一個字,卻難說清楚。雖然情難訴,我們也絮絮叨叨地將中國古代經典愛情的浪漫之旅走了一遭。
我們開始於牛郎織女,那一刻,神落於地,我們的愛情更像是神靈們悲天憫人的施舍。我們終結於白娘子與許仙,這一刻,妖也變成了人,我們的愛情在人世間獨具神性的光輝,或者連神靈們也會羨慕不已。而創造這一漫長升華過程的,就是我們這個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與五千年的歲月。
所以愛情,也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那些逝去的美麗與哀愁,都會永遠留在我們這個民族的印跡裏。
當然,去的盡管去了,來的還在來著!走出古代,走進現代人的生活,讓我們期待那些一樣美麗和豐富的存在:《民國那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