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白蛇傳》的故事:人生不論朝與暮,世間惟有情難訴(2 / 3)

其實我理解的千年修煉並不是那條白蛇在它洞裏麵的千年修煉,而是這個故事在千年傳承過程中的“修煉”。我們可以來看一下,經過千年的“修煉”,這個白蛇的故事到底在細節上產生了哪些變化。

我們知道白蛇到人間是為人報許仙十世之前的救助之恩的。我們剛剛說的隋侯珠的故事就是一個白蛇報恩的故事,但很多學者並不承認它是白蛇傳故事的源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宋時期的白蛇故事並沒有一個要報恩的情節。那條白蛇所化的“白衣女子”根本就是一個來到人間作惡的妖怪!到了明代的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裏,“白娘子”和小青來到人間也隻是為了羨慕人世間的生活而已,那麼為什麼後來清代彈詞裏會加上修煉千年以報恩的說法呢?

還有,這個故事在唐宋時期是發生在長安的,後來轉到了臨安,最後到明清就固定到了西湖邊,於是才有了白娘子與許仙的斷橋相會。那麼哪裏不能相會,不能約會?為什麼一定要到西湖的斷橋呢?

還有,在馮夢龍的筆下,白娘子偶爾露真容的時候,嚇死的都是旁人,許仙開始一直都沒見過白蛇的真身,但到了清彈詞,端午這一節裏許仙看到白素貞的真身驚嚇而死。我們知道,露出蛇身就是露出妖的本相,不讓許仙看到,就是要維護白娘子的人形。那麼為什麼後來又要讓許仙看到真相呢?看到了真相的許仙還能再相信這段愛情嗎?

甚至還有,一直到清代彈詞與戲曲裏,西湖邊初相遇的時候還是許仙在船上,而避雨的白娘子與小青要搭許仙的船,但到了後世的一些作品裏,有的就變成了白娘子和小青在船上,而許仙就成了要搭船避雨的人。你看,故事內容到現在還在變化與豐富,這說明對於白蛇傳的再創作還遠沒有結束。作家李碧華寫過一部《青蛇》,連小青都不再隻是配角了。那麼這麼多的變化都說明了什麼呢?

當然,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肯定是為了讓故事更好看,情節更動人。但除此之外,我覺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讓白娘子顯得更溫情、更美麗、更動人,也就是更人性化。

你看,報恩是什麼?是有情有義。白娘子在故事發生之前就被確定為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這還會是妖嗎?

故事從長安挪到了西湖邊,這是天下人認為最美的地方,王夫之曾經說過,什麼樣的景,配什麼樣的情,配什麼樣的人,也就是好馬配好鞍的意思。在最美的西湖邊讓白娘子與許仙相會,這會隻是一段荒誕的人妖戀嗎?

白娘子誤服雄黃酒後在許仙麵前露出了真身,結果嚇死了許仙。為救許仙,白娘子不惜以妖的身份闖昆侖聖地取靈芝草,最後連仙鶴童子都被她的精神所感動,你想連神都被妖所感動,這妖身上還會有妖性嗎?而愛情,也隻有在這種艱難險阻麵前才能被丈量出成色來。

讓許仙避雨搭船,也就是這位許公子要上船去,而船上正有一位溫情脈脈的白娘子在等他,這不就是“千年等一回”的深情之濃縮嗎?

所以種種變化都隻為一個目的,那就是見出這個由妖變來的白娘子,她與她的愛情的美麗。

反證這種美麗的還有一個最大的變化,那就是許仙態度的變化與法海這個角色的變化。

我們前麵說過,許仙在還是許宣的時候,對白娘子是又愛又恨的,在還是奚宣讚的時候,對白衣女子則是又恨又怕的。不論是許宣還是奚宣讚,他們對白娘子采取的都是畏懼與逃避的態度。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在那個時候,白娘子雖然具有人形,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妖。許宣與奚宣讚的態度就是人們對恐怖的自然界的最自然的態度。

是從奚宣讚這個人物開始,他請道士來降妖了,也就是說奚宣讚這個人物形象後來分化出了許仙與法海兩個係列,許仙這個係列說明人對自然的理解與接受,而法海這個係列則表示了人們對自然的恐懼與壓製。這樣,作為許仙與法海的對立麵,白素貞就成了最具自然屬性的象征物。

不要忘了,人也是從自然中來的,所以最自然的就是最人性的,最人性的也就是最自然的。許仙在聖潔的白娘子麵前,在知道白娘子白蛇的身份之後,尤其是在白素貞為救他水淹金山寺而被壓在雷峰塔下之後,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大難不死的慶幸與解脫,而是對愛的回憶與迷惘,這就讓白素貞對他的愛顯得更有震撼力與感召力了。

這就是《白蛇傳》中愛的境界,既純潔又淳厚,也是人們千百年來不斷修正這個故事才達到的最高境界。

第三,從愛情所體現的人性的角度看,《白蛇傳》的傳說說的是人與妖的故事,表現出的卻是人與神的情感,因為當妖具有了人性,人也就具有了神性。

不要以為這句話是說白素貞當初是妖,而許仙原來是人,這樣的話當白娘子具有了人性,許仙就具有了神性。我不是這個意思。我的意思是當白娘子具有了人性的時候,她,以及她對許仙的愛,同時就具有了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