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白蛇傳》的故事:人生不論朝與暮,世間惟有情難訴(1 / 3)

中國的古代情愛文化發展到最高境界,或者說中國古代情愛文化中的最高典範,我認為不是《紅樓夢》,而是《白蛇傳》。這也是我要把白娘子這個人物作為“中國古代經典愛情係列”結篇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會說《白蛇傳》才是中國古代經典愛情中的最高典範,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白蛇傳》是一千年以來唯一一個還在不停發展、豐富著的愛情傳說,是一段真正的曠世之愛。

事實上,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白蛇傳》的故事根本就不是古代流傳的《白蛇傳》的故事,甚至與明代馮夢龍在《警世通言》裏所說的那個“白娘子”的故事也已經大不相同。

學術界普遍較為認可的說法是,最早從唐宋開始,就有了《白蛇傳》故事明確的源頭,其後曆經宋元明清一千年的時光,這個故事才慢慢發展成了現在這個模樣。這一千年裏,也有其他的愛情故事或傳說在民間流傳,但大多是在原型的基礎上進行誇張的處理或細節上的豐富。但《白蛇傳》的故事不一樣,那位白娘子的愛在這“千年等一回”的時光裏,經曆的卻是一場生、死、愛、恨徹底顛覆的過程。

上個世紀初,鄭振鐸先生就認為,最早的《白蛇傳》是彈詞,時間出現在明末。他所說的最早的白蛇傳彈詞,其實大致相當於、或者就是馮夢龍《警世通言》中所錄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話本”。而馮夢龍的這篇《白娘子》輯錄的故事來源卻是宋代的話本故事,也就是說至遲在宋代就應該有這個白蛇傳的故事了。

後經學者考證,宋代的《西湖三塔記》和唐代的《博物誌》裏都記載過白蛇化為女子與人同居的故事,所以它們應該是白蛇傳故事更早的源頭。但這些故事裏都隻是稱“白衣女子”。“白娘子”的說法是到馮夢龍的《警世通言》裏才出現的。而“白素貞”這個名字則是到清代的《繡像義妖傳》這本長篇彈詞裏才出現的。

許仙的名字也經曆過一個有趣的變化。宋話本裏他的名字叫奚宣讚,到了明代他叫許宣,也是到了《義妖傳》裏,這個許宣才叫成了許仙。

從白衣女子到白娘子再到白素貞,從奚宣讚到許宣再到許仙,這之間的變化可謂是天翻地覆。

開始白蛇所化的“白衣女子”到人間隻是為了害人,奚宣讚差點兒被她害死,所以他對這位白衣女子隻有恨沒有愛;後來,“白娘子”學會愛人了,但她的愛自私自利,隻為自己的喜好,反而害了許宣,所以這時候的許宣對她是又愛又恨,當然,最後還是恨占了上風;最後,到了“白素貞”的時候,她的愛明確了,無私了,甚至到了感天動地的境界,這時候的許仙麵對白素貞的愛迷茫了,迷惑了,甚至可以說是迷失了,所以在愛與恨之外,他對雷峰塔下的白素貞突然有了一種類似於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同情與憐憫,我覺得這就標誌著白素貞徹底完成了從妖升華到人的過程。

其實,我們描繪的這個過程還隻是白蛇傳故事發展的一個粗線條的軌跡。在《義妖傳》之後,戲曲、彈詞各個領域中還有不少白蛇傳故事的發揮,比如後來《新白娘子傳奇》中所說的白娘子的兒子考中狀元來雷峰塔前祭母救出白蛇後一家團圓的結局,在清代很多彈詞中就已經出現。有的結尾則是小青又修煉了千年,最後法力無邊,推倒了雷峰塔,救出白娘子,又把法海打到了蟹殼裏,這在清代民俗文學中也早已出現。這是晚清時期白蛇傳故事的發展。

反過來往前看,也有學者認為,在唐宋之前還應該有白蛇傳故事更早的源頭。晉代幹寶的《搜神記》裏記載了一個“隋侯珠”的故事,是說隋侯無意間救了條白蛇,這個白蛇後來銜了個巨大的夜明珠來報恩,有人認為這就是白蛇傳故事的源起。

還有人認為,這個故事其實更早應該追溯到神話傳說時代,因為白蛇傳的故事所反映的實質就是人與自然的一種既矛盾又統一的關係。人對自然的又敬又怕、又愛又恨,反應在白蛇傳的故事裏,就是由奚宣讚與白衣女子的對立逐步發展到白素貞與許仙相愛的和諧過程,這其間寄寓著人們對自然的理解與期望,同樣也寄寓著人們對現實中愛情的理解與期望。

事實上我認為,白蛇傳故事與《西遊記》這些古典名著不同,《西遊記》這些故事都是在某一階段有明確的作者去進行原創性的工作的,它們集中體現了作者的思想和認識。但白蛇傳卻是在千百年中,由民間口頭積累的創作過程完成的,話本與彈詞以及戲文隻是這些口語的文字記錄形式。也就是說,它從一開始就沒有“版權”,所以他體現的是一種典型的民眾意識,是老百姓在生活中積累出來的對愛情的理解與期望。這種理解與期望再加上千年時光的打磨,就使得它的愛情內涵極為豐富,也極為深厚,所以成為中國古典愛情故事中絕無僅有的一個巔峰之作。

第二,白素貞的愛經曆了從占有與傷害到奉獻與執著,體現了愛情境界的變化,是一種最高層次的曠達之愛。

我們所熟知的白蛇故事裏有一句有名的話,叫“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但是我們知道,白娘子是修煉了一千多年才來到人間的。既然百年就可以修得共枕眠了,那麼白娘子修煉千年又是為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