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紅樓夢》的故事: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和月(2)(2 / 3)

正因為這個“癡”是世俗對小說內容及創作精神的否定,所以曹雪芹才發出了“誰解其中味”的感慨,所以脂硯齋才發出了隻有自己與曹雪芹惺惺相惜的感慨,這就像司湯達在寫《紅與黑》裏感歎過的那樣——那樣偉大的作品,隻有後世的人才能理解啊!

那麼這個“味”也就可以理解了,它就是這個石頭幻化成人到人世走一遭的故事裏所寄寓的創作精神。那麼這種創作精神到底有怎樣的內涵呢?

我覺得要解答這個“其中味”中的精神內涵,就要把前麵三個關鍵詞綜合起來看了。

我們剛才說“辛酸淚”是包括賈寶玉在內的大觀園內所有純潔女孩子的命運之淚,而“作者癡”也正是體現為對這些女子命運的關注,那麼就有一個問題了,作者為什麼要發“癡”?也就是曹雪芹他為什麼要對這些大觀園內的女孩子的命運有著如此深切的關注呢?不僅關注,而且在那把“辛酸淚”裏,絕大部分的成份還是為她們而流的。如果按王蒙先生所說,那個“滿紙荒唐言”如果隻是一種和今天小說創作一樣的藝術虛構的話,那麼曹雪芹為什麼不是像大多數小說創作那樣,來主要哀歎主人公賈寶玉的命運之辛酸,卻主要去哀歎那些女子們的命運之辛酸?

這個問題其實紅學界也早有解答,有一種說法就是這部名為《石頭記》的“紅樓一夢”不過是作者曹雪芹的人生自況而已。

當然就這個說法,紅學界有著不同的爭論,有的肯定所謂的賈寶玉就是曹雪芹,有的主張他們是親屬之間的關係,但不管怎麼說,這個“賈寶玉”的人物原型與曹雪芹一定是有著現實的關係的。

我個人主張《紅樓夢》裏的“賈寶玉”就是曹雪芹自己,除了紅學研究領域早有的豐富的論證,我認為從這首標題詩裏也可以看出來。正是因為那些“辛酸淚”是為他生命裏那些真實存在的女子所流,作者才會“癡心”地去寫這滿紙的“荒唐言”,才會說世人“不解其中味”,所謂“不解”,真正的原因就是世人不知道原來作者真正經曆過這樣的生活!在作者的心中,不論是“木石前盟”還是“金玉良緣”,那都不是一種假設,而是他生活裏確實經曆過的深情之痛!那麼這個難解的“其中味”,也就是真正經曆過這段幻滅過程的人生況味。

所以通過小說情節看來,好像“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是一道選擇題,但其實在曹雪芹看來,那根本就是那段“激情燃燒過的歲月”的總結與歸納而已。就像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裏所說——那些活過的歲月,不容遺忘,也不容選擇!

而我以為,這才是《紅樓夢》這部偉大的巨著真實的成就所在:寫實!

事實上,不論曹雪芹的構思如何精巧,不論他“草蛇灰線,伏延千裏”的寫作手法多麼巧妙,寫實性才是《紅樓夢》這部作品最大的特色,基本上可以這麼說,《紅樓夢》是中國文學中最具寫實風格的作品,所以它才能成為中國文學的巔峰。而寶黛愛情就是這部寫實性巨著中最核心的一塊生活內容。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寶黛愛情身上既有著理想主義的光輝,又有著世俗主義的一麵了。寶黛愛情的理想主義我們不用多談,前人說的已經夠多的了,我們來看一下它世俗主義的一麵。

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中,黛玉和寶釵冰釋前嫌,黛玉有番坦誠的表白說:“然我最是個多心的人,隻當你心裏藏奸。從前日你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