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冬季篇(5)(2 / 3)

冬季食香菇益健康

香菇又名香蕈,是冬令的滋補食品。香菇性味甘平,中醫書中多有記載。《本草求真》中說:“香蕈味甘性平,大能益胃助食,及理小便不禁。”《日用本草》中說:“益氣,不饑,治風破血。”香菇具有益氣補虛、健脾胃、托痘疹的功效,適用於久病體虛、食欲不振、小便頻數、高血壓、糖尿病、貧血、腫瘤、動脈硬化等病症。

香菇每100克幹品中含有蛋白質20克,膳食纖維31.6克,糖類30.9克,胡蘿卜素20微克和亞油酸、海藻糖、腺嘌呤、各種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近年證實香菇中含有幹擾素誘生物,可以誘導體內產生幹擾素,具有預防感冒的作用。香菇中含有的麥角固醇,可以在人體內轉化成維生素D,預防小兒佝僂病。香菇中的多糖物質具有抗癌作用。此外,香菇中還含有一種核酸類物質,能抑製血清及肝髒中的膽固醇升高,阻止血管硬化及降低血壓,是高血壓、動脈硬化及糖尿病患者的食療佳品。

香菇與野生毒蕈易混淆。毒蕈有80多種,含有毒蕈堿、毒蕈溶血素等,食後會中毒,甚至死亡,應嚴格區分。

冬季吃桂圓有何宜忌

桂圓又稱龍眼,主產地在廣西、福建、廣東、台灣、四川等地。營養成分之高為一般水果“望塵莫及”。

桂圓味甘性平,為滋補佳品,具有開胃健脾、養血安神、壯陽益氣、補虛健腦等功效,可用於病後體虛、心悸水腫、健忘失眠、貧血等症。醫書《神農本草經》記載:“久服強魂魄,聰明。”《得配本草》認為桂圓的作用為:“益脾胃,葆心血,潤五髒,治怔忡。”

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者可用桂圓肉15~30克,加水煎湯,睡前服用;脾虛泄瀉者用桂圓肉10克,生薑3片,煎湯服;婦人產後水腫可用桂圓肉15克,大棗10枚,生薑3片,煎湯服;貧血盜汗者可用桂圓10枚,蓮肉15克,芡實10克,加水煎湯於睡前服。

桂圓易生內熱,少年及體壯者少食為宜。有大便幹燥、小便黃赤、口幹舌燥等陰虛內熱表現者不宜食用。舌苔厚膩、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也應少食。

冬令宜滋補“三元湯”

冬季寒冷,強身補體的藥膳首推三元湯,它是嚴冬防病祛疾、增強體質,且十分適宜於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食用的滋補食物。

所謂“三元湯”,即大棗、蓮子、桂圓煮製而成的湯食。

祖國醫學認為大棗味甘性平,歸脾、胃二經,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的治療,經常食用大棗可補益脾胃、補陰養血、固護正氣、增加血清總蛋白和白蛋白、治療營養不良性水腫、貧血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蓮子性甘、平,入心、脾、腎經,具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腎的作用。冬季係收藏季節,更需益腎固精以利健康。

桂圓性溫味甘,益心脾、補氣血,安神養心,有著很好的滋補作用。可用於心血虛虧所致的心悸、失眠、健忘和脾虛所引起的泄瀉、水腫、病後體虛或眼力衰退,也適用於婦女產後調補。

大棗、蓮子、桂圓三味合用,具有溫補氣血、養心安神之功效,適用於病後體虛、產後血虧、心煩失眠、神經衰弱、腎虛腰痛、頭暈耳鳴等症。

三元湯的製作方法是:先將蓮子用清水浸泡1~2小時,然後與洗淨的大棗一起同放鍋內煎煮,最後放入桂圓肉,待煮至質軟湯濃時,加入適量白糖調勻,溫涼後即可飲食。一般每次以大棗3~10枚、蓮子9~15克、桂圓肉6~12克為宜。

冬季飲藥酒有宜忌

藥酒是我國自古以來用其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由於酒有通血脈、舒筋絡、溫腸胃、禦風寒等作用,所以用酒浸中藥可加強藥力。藥酒,便於服用,某些藥物易溶於酒中,效果較水溶液好。酒中的藥進入人體後吸收較快,可較好地發揮治療作用。此外,藥酒容易保存,不容易發生腐敗變質。

配製藥酒的中藥應切成薄片或打成顆粒狀,然後浸入酒中,酒的度數以50~60度為宜,太低或過高度的酒均會使藥的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如用黃酒、米酒或果酒炮製,浸的時間應延長。

藥酒的作用之一是祛風濕、舒筋活絡,用於骨、肌肉損傷及風濕疾病,如治腰肌勞損常用川芎、當歸、牛膝、乳香、沒藥、防風浸酒;治增生性脊柱炎常用白芍、威靈仙、牛膝、木瓜浸酒;治關節炎常用羌活、獨活、桑寄生、牛膝、當歸、延胡索浸酒。藥酒另一作用是補虛強壯,如人參酒、十全大補酒、參桂養榮酒、當歸黃芪酒等。

服用藥酒不宜過量,因藥物過量必會有毒性。有些老年人喜用藥酒代酒飲,這是不合適的,因為藥酒是針對不同疾病或體質應用的,如藥症不合反而會引起不良反應。如平時陰虛內熱的人服用鹿茸酒會“火上加油”,使病症加劇。不習慣服藥酒的人,可以從小量開始,逐步增加劑量直到需要量。妊娠及哺乳期婦女不宜用藥酒,小兒也不應服藥酒,年老體弱者用量應適當減少。冬季是服用藥酒的好季節,除治療外還可暖身。患肝炎、心衰、癲癇、腎功能不全、高血壓、消化道潰瘍、肝硬化及對酒過敏的人不宜服用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