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讀傳家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也是客家族群特色之一。以“耕讀傳家”自居的四川客家善耕又重讀,體現出族群性特點。客家移民在四川白手起家,堅持半耕半讀或先耕後讀的生計模式,依靠佃耕或農商兼顧等方式逐漸發跡,並出現許多科舉人才或文化世家,為四川教育的恢複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四川客家佃耕起家,奮鬥約35年時間就發家致富,約80年時間就出現科舉人才,即入川後多在第三代出現科舉人才,與客家原鄉相比,四川移民家族出現科舉人才的時間要早,表現出一定地域特色,這是四川地域環境所決定。

在遷居四川後的社會化過程中,客家人為了增強文化認同和族群的凝聚力,傳承客家族群的文化,客家重視傳統文化與倫理道德教育,重視族群曆史的集體記憶,強化族群認同教育,客家教育在四川客家文化的傳承與變遷中起重要的作用,因而四川客家教育帶有濃厚的“移民”色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雙方無不體現“移民眼光”,這反映了客家教育的族群特色,強調族群文化認同教育是客家“崇文重教”的主要內容。同時,族群文化認同教育又體現出地域性特色。如客家話母語教育,正是因為在四川客家話處於弱勢地位的情況下,才出現客家話傳承的危機感,因而出現四川客家“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現象,而在客家原鄉客家話作為強勢語言,語言危機感不強,客家人無須強化母語教育;客家移民史教育中為了進行祖籍教育,四川客家神榜中載明祖籍,表現出濃厚的地域特色。

客家宗族辦學的熱心程度和辦學規模是衡量客家“崇文重教”的重要因素。由於客家宗族觀念強,客家族學相對要發達,其中以成都市郊龍潭鄉範家祠辦學為典型個案。客家宗族辦學成為客家社會生活中重要的社會活動,是族群性的表現。但是,受四川特殊的地理環境的影響,四川客家宗族辦學又體現出地域特征。

客家人才和學校發展狀況反映四川客家教育水平。總體上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顯的時空差異,四川客家教育的發展明顯地顯現出一個區域性和階段性的特點。教育發展自然與客家地區的山區開發、經濟發展等密切相關。但主要與客家生存環境和客家的族群性有關。

清代移民入川有一個創業發展的過程,初期的客家正規教育十分落後,乾嘉以後四川客家教育才開始起步,到近代客家教育才得以蓬勃發展,客家名人相繼湧現;這與清代以來四川教育發展的軌跡一致。從客家人才狀況看,盡管四川客家經濟狀況比不上四川的湖廣人,但四川客家人才比例不遜於湖廣人;從私立學校發展看,與湖廣人相比,四川客家人積極辦學,私立學校的比例和質量要高,因此,相對而言,四川客家體現出“崇文重教”的族群性特點。但是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四川客家教育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即相對來講,在四川省內,客家散居區教育較客家聚居區發達;但與客家原鄉比較,四川客家教育又遠不如客家原鄉(尤其是梅州)的教育發達,四川客家教育總體發展水平並不樂觀。因而“崇文重教”又表現出明顯的地域性色彩。其原因有二:從經濟因素看,四川家族組織的不發達和四川客家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等兩大因素影響下,四川族田的不發達,這是導致四川客家教育落後於客家原鄉教育的主要因素;從環境的原因看,四川客家區的族群關係和當地民風狀況導致四川客家教育的區域差異,族群衝突中的“鯰魚效應”是族群發展的動力,也是導致四川客家教育區域內部存在差異的主要因素。

當然,通過對四川客家教育的曆史考察,我們發現四川客家教育表現了自己的特色,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因而需要對客家教育進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