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為強化族群的認同,其教育體現出族群性特點,形成富有特色的客家教育。其教育特色體現在如下方麵:
(一)充分挖掘民間豐富的教育資源
客家地區有豐富的民間教育資源。在移民史教育中,四川客家充分利用祭祀、族譜、神榜、碑刻、地名、祖先遺物、歌謠、口碑傳說以及有感而發的家書等多種形式對後代進行家族史教育、祖籍教育以及創業教育。這些教育資源寓教於樂,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其中尤值一提的是客家歌謠的教育功能。客家人喜歡民歌,唱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四川客家地區流行的山歌主要有民歌(勞作山歌、情歌、婚嫁歌謠、喪歌)、民間說唱詞和兒歌等,內容有教育、婚嫁、喪葬等方麵,起到了俗歌勸世的功能。不過,四川客家最具表現力的是婚喪、祭祀等活動中的儀式歌。前文提到的《勸孝俗歌》、《張興萬自傳》、《祭創業二始祖祭祠祝文》和《廣東小兒歌》等都體現出客家歌謠的教育功能。如《廣東小兒歌》作者注意到俗歌勸世的功能,“廣東歌,莫嫌俗。廣東人,愛唱熟。唱熟識人情,當讀勸世文。自家勸好了,又好勸別人。勸得世上好人多,齊家同唱太平歌。唱完了,笑嗬嗬,笑嗬嗬”。這些歌曲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是客家民歌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教育內容上強調文化認同教育
客家教育內容上突出教育的族群性。作為文化概念上的客家,強調族群文化認同教育,並利用多種形式對後代進行家族史教育、祖籍教育和創業教育等移民文化教育和道德禮俗文化教育,並湧現出許多典型個案。如四川客家恪守“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祖訓,以客家獨特的《廣東小兒歌》等形式來突出客家母語教育和道德文化教育,而移民史教育突出表現在以《入川履曆》和《張興萬自傳》為典型個案。客家文化認同教育目的是“修其教不易其俗”,保持族群的文化認同,這是客家以保存固有的文化傳統見長的文化特色所決定的。
(三)客家教育主要集中於家庭教育、家族教育以及社區教育
現代意義的學校教育強調“大一統”,難以體現出客家教育的特色,因而從族群認同意義上看,客家教育主要集中於家庭教育、家族教育以及社區教育。曆史上客家教育主要集中於私塾或族學中。由於強烈的祖宗觀念,在客家辦學或道德教育中,客家宗族教育起主要作用。而且在客家地區,客家以家族為單位對後代進行客家道德教育,並將範圍擴展到一個社區、一個場鎮,成為一種公共教育行為,體現出客家教育的族群性特征。
(四)強調“耕讀為本”的生計模式
耕讀為本是我國傳統農業社會普遍的生計模式,但在客家族群中尤為突出。這從客家人入川對居住地的環境選擇可看出。客家人有擇善而徙、擇善而居的習俗,客家人的遷徙過程也是對居住地環境的選擇過程。因而追求民風淳樸的環境是客家人遷居過程中首先考慮的因素。民風淳樸的人居環境既有利於“耕”,也有利於“讀”,是客家人耕讀傳家最理想的“仁裏”。今天四川客家分布呈現西多東少的特點,即四川客家多分布於川西地區,這與川西“尚文”的社會風氣有關。
(五)四川客家兒童啟蒙教育中的客家方言教學
在四川,客家是少數群體,在文化上處於弱勢地位。清代初期的客家移民有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在教學語言皆為四川官話的情況下,為解決兒童語言障礙,四川客家采取獨特的教育方式,即借鑒客家童謠,用廣東客家話編寫《廣東小兒歌》解決兒童語言適應問題,因此,《廣東小兒歌》再現了客家文化在同四川本土文化交流碰撞的過程中如何頑強地保留自己文化傳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