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鈞的回話很快就來了,出人意料,北漢國王的意興很是蕭索蒼涼——“河東土地甲兵,不足當中國之十一,區區守此,蓋懼漢室之不血食也。”
我隻是想在北方這麼一塊小地方上祭祀祖先而已。
趙匡胤笑了,原來如此,下麵的就容易了,順水推舟人人會。他笑著對劉鈞的使者說——“為我語劉鈞,開爾一路以為生。”
既然你說得這麼可憐,那好吧,我給你一條生路。並且宋史記載,就因為這次問答,趙匡胤“故終其世,不以大軍北伐”。但是請注意,我絕對懷疑這句話的真假。理由如下:
“宋揮玉斧”——史書上記載,王全斌進駐成都,俘虜孟昶之後,曾經把南疆地圖快馬加鞭送進開封,向趙匡胤請示是否還要繼續向南進兵。而趙匡胤用手中片刻不離的玉斧在地圖上大渡河一帶揮舞了一下,說:“此外非吾有也。”就此把大渡河以南的大片中華故土扔出版圖。
於是大理國就此合法。
此後宋人還對此大為讚賞,因為“……太祖畫大渡河為界,故曆一百五十餘年無西南之邊患,今如若在此以南建城立邑,如藩夷一旦有二心,邊隙即開,非中國之福也”。這是宋徽宗時,有人想在南疆築城,以便與大理國“互市”貿易時,一位大臣的廷議奏章。
更經典以及官方的說法,卻是趙匡胤博覽史書,知道唐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出兵征討南詔,所以,為了不滅亡,宋朝根本就不應該招惹南詔(大理)。
多麼高深的理論啊,多麼明智的選擇。可如果這麼說,有鑒於後晉是因為與契丹相爭才滅亡的,那麼宋朝為什麼不馬上接受教訓,向契丹稱臣納貢伏低做小,或者幹脆也當幹兒子來保個長久平安呢?
這都是為什麼呢?其實多簡單,孟昶被俘,幾乎馬上就被押送京師,緊跟著就是蜀兵造反,王全斌和趙匡胤都時刻在刀刃上站著,還敢想著再去打大理,或者再去搞北漢?真是瘋了嗎?何況當時中原還有大片的土地沒有征服,吳越、南唐、兩廣,哪一個不比南詔小國大理重要?
可宋人就是要說謊,你有什麼辦法。
但這都與趙匡胤無關,他在全心全意地注意著國境周邊的動靜,“先南後北”,這是柴榮和他都公認的基本國策。但是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當機會來臨時,你能任由它隨便溜走嗎?
一連串的死亡突然來臨,讓他措手不及。先是北漢的皇帝劉鈞突然死了,繼位的是他的養子劉繼恩,不過從血統上來說,這個養子本來是他的外甥。
然後是在宋朝國內,曾經的軍中第三號人物,成德節度使兼侍中韓令坤死了。大業未就,良將凋零,趙匡胤曾經的戰友慕容延釗和韓令坤都先他而走了。
再之後,死的是一位權勢、地位都在趙匡胤之上的人物。這個人的死亡,給趙匡胤以後的歲月帶來了太多的變數。曆史可以證明,如果趙匡胤能早知這些,他一定會天天上香祈禱,讓這個人多活幾天。
劉鈞的回話很快就來了,出人意料,北漢國王的意興很是蕭索蒼涼——“河東土地甲兵,不足當中國之十一,區區守此,蓋懼漢室之不血食也。”
我隻是想在北方這麼一塊小地方上祭祀祖先而已。
趙匡胤笑了,原來如此,下麵的就容易了,順水推舟人人會。他笑著對劉鈞的使者說——“為我語劉鈞,開爾一路以為生。”
既然你說得這麼可憐,那好吧,我給你一條生路。並且宋史記載,就因為這次問答,趙匡胤“故終其世,不以大軍北伐”。但是請注意,我絕對懷疑這句話的真假。理由如下:
“宋揮玉斧”——史書上記載,王全斌進駐成都,俘虜孟昶之後,曾經把南疆地圖快馬加鞭送進開封,向趙匡胤請示是否還要繼續向南進兵。而趙匡胤用手中片刻不離的玉斧在地圖上大渡河一帶揮舞了一下,說:“此外非吾有也。”就此把大渡河以南的大片中華故土扔出版圖。
於是大理國就此合法。
此後宋人還對此大為讚賞,因為“……太祖畫大渡河為界,故曆一百五十餘年無西南之邊患,今如若在此以南建城立邑,如藩夷一旦有二心,邊隙即開,非中國之福也”。這是宋徽宗時,有人想在南疆築城,以便與大理國“互市”貿易時,一位大臣的廷議奏章。
更經典以及官方的說法,卻是趙匡胤博覽史書,知道唐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出兵征討南詔,所以,為了不滅亡,宋朝根本就不應該招惹南詔(大理)。
多麼高深的理論啊,多麼明智的選擇。可如果這麼說,有鑒於後晉是因為與契丹相爭才滅亡的,那麼宋朝為什麼不馬上接受教訓,向契丹稱臣納貢伏低做小,或者幹脆也當幹兒子來保個長久平安呢?
這都是為什麼呢?其實多簡單,孟昶被俘,幾乎馬上就被押送京師,緊跟著就是蜀兵造反,王全斌和趙匡胤都時刻在刀刃上站著,還敢想著再去打大理,或者再去搞北漢?真是瘋了嗎?何況當時中原還有大片的土地沒有征服,吳越、南唐、兩廣,哪一個不比南詔小國大理重要?
可宋人就是要說謊,你有什麼辦法。
但這都與趙匡胤無關,他在全心全意地注意著國境周邊的動靜,“先南後北”,這是柴榮和他都公認的基本國策。但是計劃永遠沒有變化快,當機會來臨時,你能任由它隨便溜走嗎?
一連串的死亡突然來臨,讓他措手不及。先是北漢的皇帝劉鈞突然死了,繼位的是他的養子劉繼恩,不過從血統上來說,這個養子本來是他的外甥。
然後是在宋朝國內,曾經的軍中第三號人物,成德節度使兼侍中韓令坤死了。大業未就,良將凋零,趙匡胤曾經的戰友慕容延釗和韓令坤都先他而走了。
再之後,死的是一位權勢、地位都在趙匡胤之上的人物。這個人的死亡,給趙匡胤以後的歲月帶來了太多的變數。曆史可以證明,如果趙匡胤能早知這些,他一定會天天上香祈禱,讓這個人多活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