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多聽多看少說話,逢人隻說三分話(2 / 3)

當自己提出的方案和上司的決定有出入時,你隻要慢慢去體會上司的思考傾向,久而久之自然能了解上司的想法,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時,就會考慮得更周到了。這是年輕人磨煉實力的最好辦法。

另外,有了自己的方案以後,不能就自以為是地把結論丟給上司,而不提供一些正確的情報,也不能任性地覺得隻有自己的方法才能解決問題,對於別人的話一概不聽。因為最後下判斷的還是上司,屬下對上司的決定還是得服從的。

在公司裏也常會看到一些人,當公司發生一些和自己的工作沒直接關係的問題時,就會毫不留情地加以批評,特別是年輕人更容易逞口舌之快。但是,批評不能解決問題。隻是一味地批評而沒有提出解決方案,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如果你對這個問題也沒有辦法解決,那麼最好不要亂下批評,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對問題提出看法,但是隻要努力一下,針對事件來觀察,就可以發現問題所在了,不過更重要的卻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公司中有一些人員隻會對公司的經營方針、管理組織、上司的做法加以批評,而自己卻從來沒有實際行動,這種人被稱為“評論家”,在公司裏是最不受歡迎的。因此,不可妄加評論,在發表意見前,要多想辦法,少做主張。

說話的七疑八忌

說出去的話就如潑出的水,出口容易,但收回卻不大可能。說話如寫電報,言詞在精而不在多。

說話技術與你一生沉浮榮辱有莫大關係,因此有必要了解說話的七疑八忌:

第一種疑心是你同對方議論某種問題,因為還未能明白他的見解與意向,於是籠而統之,述其大端,以觀他的反應,在你不失未透,一得之論,無當於事,庸碌如此,淺陋如此,還須再讀十年書,何必妄論天下事。

第二種疑心是如果你對於某種問題,自信確有心得,對他暢論一切,旁征博引,不厭其詳,你以為可以表現你的學問,引起他的注意,誰知他卻以為你是所得蕪雜,並無獨到之處,至多不過是賣弄學識,嘩眾取寵。

第三種疑心是說話應仔細斟酌,不該說卻率性而言,有時反而引起對方的疑心。你同對方議論他的雇員,你以為是一番好意,其實你已犯了“新間舊,下犯上”的毛病。話雖不錯,他卻以為你是有意離間,有意挑起爭端,破壞他們的團結,從此對你發生極大的懷疑,心中不愉快,甚或格外與你疏遠。

第四種疑心是你同對方議論他的兩個職員,說A的優點是什麼,缺點是什麼,B的行為如何,品質如何,能力如何,你的話也許說得不錯,而他卻以為你是有意打探他的反應,獲得一些表示,以此告知他們,使他們知道你與他可以無話不談,因以提高你的身份,不然何必那麼喋喋不休。

第五種疑心是你同對方議論他手下的憎厭分子,當然你的說話是一種持乎之論,他們的所長所短,雙方麵都加以評價,意在減低他的憎厭心,使他知道憎厭的人也有長處可取。“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你的用心無可厚非,他卻以為你是有意刺探他含怒的原因,以及含怒的深淺,完全是結黨營私。

第六種疑心是你同對方議論他手下的親信,當然你的說話是著重於他們的特點及長處,決不會攻其所短,論理正投他所好,一定樂於接受,誰知他的反應,恰恰相反。雖然你的話句句與他所知相合,他並不以為你真能認識他的所愛,以為你是借此為見知的引線,妄想加入他們的群體,彼此結成一體。

第七種疑心是你同對方議論某種問題,為了各種顧忌,隻談原則,不論事實,略示誠意,你以為巧妙,他卻以為你是畏首畏尾,不敢直說,顧忌太多,安能辦事?

第一忌:他做的事,別有用心,他極力掩蔽,不為人知。你對他的用心甚是清楚,他雖不能斷定你一定明白,終是對你十分猜疑。你便進退維穀,既無法對他表明一無所知,也無法表明絕對保密,那你將如何自處呢?你唯一的辦法,隻有裝傻充愣,若無其事。

第二忌:世故圓滑的人,對人總是唯唯諾諾,可以不開口,情願學人之三緘其口,實行其“庸言之謹”。他有隱私的事情唯恐人知,你偏在無意中說著他的隱私,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認為你是有意揭破他的傷疤,他便恨你入骨。

第三忌他有陰謀詭計,你卻參與其事,代為決策,認為得當。一方麵,可以說你是他的心腹;反過來,你是他的心腹大患。你雖守秘密,從絕口不提,不料另有智者,看得一清二楚,說得明明白白,那麼你就難逃走漏消息的嫌疑,無辦法的辦法,你隻有多親近他,表示絕無二心,同時設法偵知泄密的人。

第四忌:他對你尚無深知,沒有十分信任,你偏力求討好,對他說肺腑之言,即使采用,但適得其反,他一定疑心你有意捉弄他,使他上當;即使試行結果很好,對你未必增加好感,以為你是偶然看到,實行又不是你的力量,怎好算你的功勞,所以你還是不說話的好。

第五忌:他有罪過被你知道,你認為大大的不對,不惜維護正義,直言勸諫,他本唯恐人知,你去揭破,他自十分慚愧,由慚愧而憤恨,由憤恨而與你發生衝突,你又憑空多了一個冤家,你還是不說的好,即使勸告,也以委婉為宜。

第六忌:他的成功,計出於你,他是你的上司,深恐好名譽被你搶去,內心惴惴不安,這種情形,應該到處宣揚,逢人便說,極力表示這是上司的善謀,這是上司的遠見,一點不要透露你有什麼貢獻。

第七忌:他不能做的事,你認為應該做,而強要他必須做到。對於某事,他是箭在弦上,不能不發,或業已騎虎難下,你認為不應該做,而強他必須終止。但是事實如此,雖強之也不會有效。在你的道義上,當然不應該熟視無睹,不妨進言婉勸,使他自己覺悟,自己來發動,自己去終止,這是上策。萬一他不願接受你的勸告,也隻好適可而止。如果過於強求,隻會白費心思。

第八忌:如果你勇氣十足,就事論事,痛陳利弊,極言得失,語氣激昂,忠義之氣溢於言表,你以為如此必能打動他,誰知他卻以為你是性情粗野,缺少涵養功夫,閱曆未深,人情未熟,未能顧慮周詳。

究其病根,實由於彼此間的認識沒有清楚,你雖然認識他,他沒有認識你,單方麵的認識,還不是說話的時候,貿然進言,總是引起他的疑心,你還是致力於使他徹底認識你的功夫,不要急於說話。這就好比雄雞司晨,一鳴而天下皆動,但是在黃昏試啼,人家還以為不祥之兆呢!

逢人隻說三分話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戰國時期,清談流行,貴族們尤其喜歡品評人物。有人問宰相蘇秦:你覺得某某人怎樣?蘇秦要評論,又停下來看了看這個人,然後對他說:“你這個人喜歡傳閑話,還是不告訴你為好。”其實,蘇秦位高權重,並不怕這個人傳閑話,他這樣說或許還有告誡的意思,否則,連這句話都不必說,隻回答“今天天氣哈哈……”就夠了。

孟子也說:“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對方倘不是相知的人,你也暢所欲言以快一時,對方的反應是如何呢?你說的話,是屬於你自己的事,對方願意聽你的嗎?彼此關係淺薄,與你深談,顯出你的沒有修養;你說的話,若是屬於對方的,你不是他的摯友,不配與他深談,忠言逆耳,顯出你的冒昧。所以逢人隻說三分話,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而是不該說!老於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他的隻說三分話,是不必說和不該說的關係,絕不是不誠實,絕不是狡猾。

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話,已不為少。其他的不是不可說,而是不必說,不該說。俗語說:“逢人隻說三分話”,還有七分話,不必對人說出。你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何必隻說三分話呢?細察老於世故的人,的確隻說三分話,你一定認為他們是狡猾,是不誠實,而那些老於世故者,卻以為說話須看對方是什麼女人。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不為少。

有時你的隻說三分話,正是你的服務道德。做保密工作的自不必說;做醫生的人,普通的病人,或者可以對人提及,對於患花柳病的病人,你是絕對不該對人提及,這是醫生的服務道德;做人事工作的人,掌握工作單位所有人的檔案,某某何時得升遷,何時受處分,自然了如指掌,但是決不可隨便透露,如果口風不嚴,就可能授人以柄,陷入麻煩;做銀行業務的人,業務大概情形,或者可以對人提及,對於存款人的姓名,你是絕對不該對人提及,這是銀行人員的服務道德,依此類推,隻說三分話的例子還多著呢。

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真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時,你說三分話,是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他,你說三分話,正是為了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擇地作長談,這叫做通達世故的人。

做辦公室裏的好聽眾

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忌交淺言深,這種情形如果發生在辦公室,它所造成的負麵影響不能忽略。

你剛到一個新的工作環境,同事對你表示友善而歡迎的態度,大家一起出外午餐,有說有笑,無所不談。但其中一名同事可能跟你最談得來,樂意把公司的種種問題以及每一位同事的性格盡訴。你本來對公司的人事一無所知,自然也很珍惜這樣一位“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同事,彼此談得相當投機。你開始減低自己的防衛,看到什麼不順眼、不服氣的事情,也與這位同事傾吐,甚至批評其他同事不是之處,借以發泄心中的悶氣。

如果對方永遠是你的忠心支持者,問題自然不大。但你了解這位同事有多少?要知道“說是非者,是非之人”。你怎麼知道你與對方不過數月的交情,比他與其他同事的感情來得深厚?為逞一時口舌之快,你把不該說的說出來,對方手上便有了一張王牌,隨時隨地都可以把你曾批評過其他同事的話公之於眾,那時你在公司還有立足之地嗎?

同級的行政人員,常會聚在一起談論公事。當某主管欲提升下屬向你征詢意見時,請三思而後言,因為你的表現可以反映你的形象。

若你對此人根本沒有好感,索性說:“我不會推薦他!”但不必詳加解釋,指出你為何不喜歡他,或他過去有什麼叫人不滿的地方。總之,無論是你體驗過的,或道聽途說的,都不必再提。重點隻是,你相信他不能勝任新職,所以不便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