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藝術家安迪渥荷曾經告訴他的朋友說:“我自從學會閉上嘴巴後,獲得了更多的威望和影響力。”
所以在研究說話這門藝術的時候,第一要先學會“少說話”。
你也許會反駁:“既然人人要學少說話,那麼,說話術就不必細研究了。”其實不然,少說話固然是美德,但人們既然生活在現實社會中,隻能“少說”而不是完全不說。既要說話,又要說得少,且說得好,這才是好口才。因為言多必失,說得越多,越顯得平庸,說出蠢話或危險的話的幾率就越大。
該說的時候不說,不該說的時候又說了一大堆,都不是好的說話方法。所以,一句在適當時機、對適當對象所說的好話,都是靠日積月累的經驗。記得先學會少說話,說話前要三思,謹言慎行,這是學習把話說好的主要步驟。
口無遮攔,招來忌恨
一個冷靜傾聽的人,不但到處受人歡迎,而且會知道許多事情。如果口無遮攔,隻會招來別人的忌恨。下麵我們來看一下張小姐的故事:
張小姐是出版社的助理編輯,她文筆不錯,學習熱情高,因此剛進出版社不久,各項業務已摸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社長召集大家開會,輪到張小姐發言時,她提出印刷品質不好及成本太高的問題,並說假如能降低百分之三的成本,每個月就能省下十來萬。張小姐的意見並沒有錯,社長對她的報告沒有發表任何意見,但從這一天開始,張小姐開始感受到負責印務的同事對她不友善了。其實,錯就錯在不該由她來發表意見。
編輯負責人理應對書的印刷品質表示意見,因為品質不佳會影響銷路,編輯部門也難逃被檢討的命運。但張小姐隻是一名協助編輯業務的人員,年紀輕、職位低、資曆淺,在公開會上批評其他部門所負責的工作,本來就有越權之嫌。況且,任何人都不喜歡被批評,尤其是在公眾場合,因為一則有傷“自尊”,再則任何批評檢討都會引起旁人的聯想與斷章取義的誤解,總之,是帶有傷害性的一件事。
因此,被主管或同部門的同仁批評,心裏也會很不是味道,若被不同部門的人批評,簡直是在指責他玩忽職守,心裏的不快可想而知。張小姐的批評,狠狠地踢了印務部門一腳,他們不“記在心裏”才怪!有些主管會對張小姐這種作法抱著沉默態度不處理,也不勸誡當事人“少開口”,目的是在利用矛盾,讓他們相互“製衡”。張小姐未明此點,而主管又沒有因為她的忠誠而刻意保護她。所以她被犧牲了。
年輕人純真、熱情、有正義感,最容易犯張小姐的錯誤,尤其第一個工作,更是“力求表現”。但這種人卻常常成為人際鬥爭的犧牲品,不是自己辭職,就是被孤立。說起來很悲哀,但人的世界就是這樣,所以正直的人常有“天地之大,無容我之處”的慨歎。
麵對張小姐所處的環境,比較好的處理辦法是先和同事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如此可減低“失言”時對自己的衝擊。發現不合理的事,與其在會議上提出來,不如私下告知同事,但僅能點到為止,不作深究。而且也應盡量避免和不相幹的同事討論,以免走漏“風聲”,讓人誤會你另有企圖。
如果你執意要說也無不可,但要有心理準備:這是“開戰”。以後還有仗要打,而為了打好這場仗,你就要了解對方的“實力”,包括他的應變及人緣,也評估你自己的力量,包括應變及人脈,並且也要有打敗仗辭職的最壞打算因此,老於世故的人總是非常小心,不輕易在言語上得罪人,尤其是“無心之言”,而“有心之言”是“謀定而後動”,為什麼而說,如何說以及對方會有什麼反應,自己都很清楚。“無心之言”則完全相反,因此常得罪了人自己還不知道。
盡可能地避免發生衝突
日常工作中容易發生爭執,有時搞得不歡而散甚至使雙方結下芥蒂。人是有記憶的,發生了衝突或爭吵之後,無論怎樣妥善的處理,總會在心理、感情上蒙上一層陰影,為日後的相處帶來障礙,最好的辦法,還是應該盡量避免它。
我們常用這麼一句話來排解爭吵者之間的過激情緒:有話好好說。這是很有道理的。據心理家學分析,爭吵者往往犯三個錯誤:第一,沒有明確清楚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含糊不清;第二,措辭激烈、專斷,沒有商量餘地;第三,不願以尊重態度聆聽對方的意見。又有一個調查說明。在承認自己容易與人爭吵的人中,絕大多數說自己個性太強,也就是不善於克製自己。
我們在與朋友或同事交流時尤其要注意以下幾點:
商量的口氣
朋友或同事之間有了不同的看法,最好以商量的口氣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語言的得體是十分重要的。應該盡量避免“你從來也不怎麼樣……”、“你總是弄不好……”、“你根本不懂”這類絕對否定別人的消極措辭。每個人都有自尊心,傷害了他人的自尊心,必然會引起對方反感。即使是對錯誤的意見或事情提出看法。也切忌嘲笑。幽默的語言能使人在笑聲中思考,而嘲笑使人感到含有惡意,是很傷人的。真誠、坦白地說明自己的想法和要求,讓人覺得你是希望得到合作而不是在挑人的毛病。同時,要學會聽,耐心、留神聽對方的意見,從中發現合理的成分並及時給予讚揚或同意。這不僅能使對方產生積極的心理反應,也給自己帶來思考的機會。如果雙方個性修養、思想水平及文化修養都比較高的話。做到這些並非難事
冷靜的態度
如果遇到一位不合作的人,首先要冷靜,不要讓自己也成為一個不能合作的人。寬容忍讓可能一時覺得委屈。但這不僅表現你的修養,也能使對方在你的冷靜態度下平靜下來。如果當時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見,不妨把事情擱一擱,認真考慮之後,或許大家能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善於理解、體諒別人在特殊情況下的心理、情緒是一種較高的修養。有的人生性敏感,有的人恰恰遇到了煩心的事沒處發泄怒氣,也許對方正生病,這些都可能是造成態度、情緒反常或過激的原因。對此予以充分諒解。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心胸開闊
心胸開闊是非常重要的,誰能沒有一點言談上的失誤和過錯,我們對別人無意間造成的過錯應充分諒解,不必計較無關大局的小事情。否則,一場友好的聚會,就會因為有人喋喋不休和口若懸河,使自由、融洽、愉快的氣氛受到破壞,主人應注意不能聽任愛說話的客人剝奪了其他客人的說話機會,要把話題控製在自己手中。
不要到處訴苦
有許多愛說話、性子直的人,喜歡向同事傾吐苦水。雖然這樣的交談富有人情味,能使你們之間變得友善,但是研究調查表明,隻有不到1%的人能夠嚴守秘密。所以,當你的個人危機如失戀、婚外情等發生時,你最好不要到處訴苦,不要把同事的“友善”和“友誼”混為一談,以免成為辦公室的注目焦點。也容易給老板造成問題員工的印象。
辦公室裏最好不要辯論
有些人喜歡爭論,一定要勝過別人才肯罷休。假如你實在愛好並擅長辯論,那麼建議你最好把此項才華留在辦公室外去發揮,否則,即使你在口頭上勝過對方,其實是你損害了他的尊嚴,對方可能從此記恨在心,說不定有一天他就會用某種方式還你以顏色。
不要成為“耳語”的散播者
耳語,就是在別人背後說的話,隻要人多的地方,就會有閑言碎語。有時,你可能不小心成為“放話”的人:有時。你也可能是別人“攻擊”的對象。這些耳語,比如領導喜歡誰,誰最吃得開,誰又有緋聞等等,就像噪音一樣。影響人的工作情緒。聰明的你,要懂得該說的就勇敢地說。不該說就絕對不要亂說。
當眾炫耀隻會招來嫉恨
有些人喜歡與人共享快樂,但涉及你工作上的信息譬如,即將爭取到一位重要的客戶,老板暗地裏給你發了獎金等,最好不要拿出來向別人炫耀。隻怕你在得意忘形中。忘了有某些人眼睛已經發紅。
人微言輕,多想少談
有些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於一切事情總是喜歡發表主張。一般來說,做人應該有獨立的主張,這說明你善於觀察分析而能有所得,當然是一件可喜的事。但是,你是不是一定要發表它呢?
年輕人都急於表現自己,一有所得就想發表出來。年輕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以為同事都是毫無主張的庸才,隻有自己抱有真知灼見,於是在一個團體內,多有主張,結果被采納的百分比恐怕很低。即使非采取你的意見不可,做上司的,也許會故意加以不重要的改變與補充來表示他的見解,以此高你一等,你也許因此有些不服氣,要在背後加以批評,要知道這是你不懂得人情世故的結果。
言語要有價值,必須以行動來支持。隻開花不結果的樹通常是無心無髓,人要分清哪種樹結果實,哪種樹隻能用來遮陰。
“人微言輕”四個字,你必須記牢,你要忠於自己的本職,少談主張,多想辦法。
但是你的辦法是否妥善,也有兩種意思,一是辦法本身的妥善,二是上司心理上的妥善。不合上司心理的辦法,是善而不妥,合於上司心理的辦法,才是善而且妥,因此如何揣摩上司心理,這是很要緊的問題。
有的上司喜歡詳盡的辦法,有的上司喜歡簡明的辦法,你把詳盡的辦法給喜歡簡明的上司看,這當然不妥;你把簡明的辦法,給喜歡詳盡的上司也是不妥。揣摩的方法如下:
第一、請教老同事,他們能夠把經驗告訴你,隻要你執後輩之禮,他自然肯說的。
第二、兩手準備,同時擬就兩樣辦法,一種是詳盡的,一種是簡明的,一起交給上司,請他選定。經過此次試探,他的心理你明白了,以後可以單做一種辦法。經過此次試探,同時使得上司知道你的辦法不止一種,他對你的印象格外好些。
第三、有備而來。當你向上司請示“這件事應該如何處理?”時,上司或許會反問你:“那麼你要怎麼處理呢?”當上司這樣反問你的時候,你會不知所措,無法回答嗎?如果是這樣,這就等於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所以當你要去請示上司時,心裏一定要先想好自己要怎麼做,然後再去請示主管是否同意你的做法。
在提出你的做法之前,同樣地要收集許多正確的情報,然後整理、分析,這樣才能獲得上司的認可。有時候自己精心想出來的應對方案可能被上司一口回絕,但是千萬不可以因自己提的方案很可能被駁回,就依賴上司的判斷,自己不動腦筋。無論如何還是要提出自己的方案,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一下,再和上司的比較看看,就可以看出自己在分析問題的深度和周全性方麵。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