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虛者,實之——操縱你的對手(1)(2 / 3)

尤其是在社會地位、等級不同的人們之間,地位低下者往往會“以不語應萬語”,表達自己對某些事物的困惑、茫然和內心的憤怒。

3.話不投機時保持沉默

話不投機半句多。在交談的過程中,如果雙方誌趣不合,觀念不同,繼續交談對於雙方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時,其中的一方會很少發言,更多的時候是保持沉默。這意味著他已不想交談下去,在努力設法盡快地結束談話。

4.麵對批評、辱罵時保持沉默

麵對別人卑鄙、惡毒、殘酷的批評或辱罵,你千萬不要變得像對方一樣失去理智。狗咬了你一口,難道你也去咬狗?獲勝的唯一戰術,就是保持沉默,不和別人發生正麵衝突,就連多餘的解釋也沒有必要。因為相互爭吵辱罵,不會給任何一方帶來快樂和勝利,隻會帶來更大的煩惱、更大的怨恨、更大的傷害。退一步講,在對罵中沒有占上風的一方,當眾出醜,帶來的隻是對自己魯莽行為的悔恨。占了上風的一方,雖然把對方罵得體無完膚,又能怎麼樣?隻能加深對立情緒,加深對方的怨恨,而他在旁觀者的眼裏也不過是一隻好鬥的公雞罷了。

5.麵對誤解保持沉默

受了委屈,或受到他人的誤解,人們總想當時解釋清楚,通過解釋去化解矛盾,洗刷自己的清白。其實這時最好還是保持沉默。因為解釋無異於杯水車薪,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記住:聒噪不如沉默,息謗得於無言。

6.溝通心靈的時候需要沉默

不隨便打斷他的話,讓他有充足的時間來表達個人的思想和觀點,注意傾聽。在傾聽中吸取智能,彌補紕漏,建立信任,得到滿足。

7.向對方施加壓力時運用沉默

人們往往向往與別人溝通,排斥黑暗和沉默。靜寂的沉默往往令人沒有依靠,有的時候真的可以讓人為之瘋狂,所以人們常常會無法忍受長時間沉默帶來的壓抑。正因為如此,許多打心理戰的高手才經常會利用“沉默”這張王牌來打擊對手,他們可以製造沉默,同樣也有方法打破沉默,用沉默來達到目的。

巧妙化解危機

河豚遇到危險之時,會把扁平的肚子一鼓再鼓,瞬間膨脹成可怕的大圓球,以此來嚇退敵人。這是一種典型的虛張聲勢法。在動物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是動物為了自保而經常采用的一種策略。人與人交往時總會碰到困難、尷尬,甚至是危險的情況,即使你極小心防備,也難保不會發生。巧妙地化解危機,就是打一場冒險的“心理戰”。

秦大士是南京士子,自幼聰明好學,10歲便能寫詩作文,23歲考中舉人,而且寫得一手好字,真可謂才華橫溢。

乾隆十七年,皇太後六十聖誕的萬壽恩科殿試結束,大臣們一致推秦大士為狀元,呈皇帝定奪。乾隆看到秦大士的文章,也被折服了。但當看到秦大士的籍貫時,卻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北宋大奸臣秦檜。乾隆心想,兩人的籍貫相同,姓氏相同,這個秦大士會不會是秦檜的後代呢?萬一是,讓一個奸臣後代當狀元,傳出去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於是,乾隆立即召見秦大士,開門見山就問:“你是不是秦檜的後代?”原本滿心歡喜而來的秦大士,萬萬沒想到,皇上竟出此一問。可是,世上真有這麼巧的事,他確實是秦檜的後代!

事關重大,秦大士趴在地上,頓時汗如雨下,一下子不知該如何作答。他麵臨著兩難選擇:要麼如實稟告,前程肯定完了;如果矢口否認,就冒犯祖宗,這是不孝,而且犯了欺君大罪,這是不忠,弄不好腦袋就要搬家。無論哪種選擇,都是死路一條,秦大士思索片刻,索性壯起膽子,高聲說道:“皇上,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何等聰明,哪裏會聽不出弦外之音,所以他更加欣賞秦大士的過人才智,當即點秦大士為新科狀元。

秦大士巧妙地化解了危機,成為清朝第四十三位狀元,被授翰林院修撰。高中狀元後的秦大士,高調做的第一件事竟是前往杭州西湖祭拜嶽飛。在嶽飛墓前,看到秦檜夫婦的塑像被反綁雙手,長跪於此,他沉思良久,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句:“人自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此事傳出,人們頓時對秦大士刮目相看,無不肅然起敬。

自秦檜之後,秦家後代陷入了數百年的信譽危機,終於被秦大士成功化解了。秦大士一生為官清廉,造福百姓,成為傳世佳話。

在實際戰略中,風險往往與機遇、利益和成功共存,“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善於正確、及時地把握對方的戰略背景、心理狀態、性格特性等,因時、因地、因人地以奇異的謀略解除自己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