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拉近心理距離——操縱你的人際(2)(2 / 3)

2.確認自己的勸說態度

在你企圖說服別人前,必須確定你究竟希望對方做出怎樣的行動。具體而言,這時的你隻需要考慮自己的想法,不要估計對方的情況。試想直接披露你真正的想法吧,如此一來,你的勸說內容究竟是為己還是利人就不言而明了。在此階段請先要求自己做到坦白內心真正的想法。

3.設身處地為對方設想

一般而言,人們之所以會造成將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對方的局麵,是因為沒有事先設想對方會有哪些反應。請在進行說服前,先假設自己是那位被說服的對象,看看麵對這樣的勸說自己會做什麼感想?

要完全避免將自己的意誌強加於人的事情發生,得事先做好充分的調查,其具體步驟如下:

①已經設定的勸說目標,自己是否能夠接受?②若不能接受,別人能夠接受的程度是什麼?③自己是否能夠接受自己常用的勸說方式?④聽到什麼樣的勸說內容,你才肯付諸行動?

4.將自己的想法與對方的想法做一些調整

在弄清楚自己真正的目的後,如果貿然付諸實踐,依舊很容易導致失敗。因此,還必須再站在對方立場上考慮,同時加以研究。當然,由於立場不同,結果必然會相互抵觸。那麼,兩者之間的差異究竟是什麼?是否能夠消除?如果不能消除又該怎麼辦呢?而能夠消除的具體方法到底是什麼呢?綜觀這些問題,其實隻要你的頭腦裏存在“站在對方的立場,給他麵子為他著想”,那麼一切都會迎刃而解了。

傾聽是一種姿態

1.傾聽是一種主動的過程

在傾聽時要保持心理高度的警覺性,隨時注意對方傾談的重點,要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仔細地傾聽。每個人都有他的立場及價值觀,因此,你必須站在對方的立場,仔細地傾聽他所說的每一句話,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指責或評斷對方的想法,要與對方保持共同理解的態度。

2.切勿多話

同時說和聽並不容易。億萬富翁富卡以說得少聽得多而著名,他曾在重要的業務會議中從開始坐到結束不發一語。有一次他告訴身邊的人:“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卻隻給我們一張嘴是有原因的,我們應該聽得比說得多。”為了避免說得太多而喪失開發業務的機會,有些訓練者建議利用“火柴燃燒法”:假想你的手上拿著一支燃燒的火柴,當你認為火焰即將燒到手指時停止說話,以尋求其他人的回應。

3.切勿耀武揚威或咬文嚼字

你傾聽的對象可能會因為你的態度而膽怯或害羞,他們可能因為不想聽起來口齒不流利而進行自我保護。即使你是某一個話題的專家有時仍應學習保持沉默,同時表示你希望知道得更多。

4.表示興趣,保持視線接觸

聆聽時,必須看著對方的眼睛。人們判斷你是否在聆聽說話的內容,是根據你是否看著對方來做出的。沒有比真心對人感興趣更使人受寵若驚了。

5.專心,全神貫注,表示讚同

告別心不在焉的舉動與表現,你可以練習如何排除使你分心的事物以培養專心的能力。點頭或者微笑就可以表示讚同正在說的內容,表明你與說話人意見相合。人們需要有這種感覺,即你在專心地聽著。把可以用來信手塗鴉或隨手把玩等使人分心的東西(如鉛筆、鑰匙串等)放在一邊,你就可以免於分心了。人們總是把亂寫亂畫、胡亂擺弄紙張、東張西望或看手表等解釋為心不在焉,這些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和注意。

6.讓人把話說完,切勿武斷

聽聽別人怎麼說。你應該在確定知道別人完整的意見後再做出反應,別人停下來並不表示他們已經說完想說的話。讓人把話說完整並且不插話,這表明你很看重溝通的內容。人們總是把打斷別人說話解釋為對自己思想的尊重,但這卻是對對方的不尊重。

雖然說打斷別人的話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但是如果是“乒乓效應”則是例外。所謂的“乒乓效應”是指聽人說話的一方要適時的提出許多切中要點的問題或發表一些意見感想,來響應對方的說法。還有一但聽漏了一些地方,或者是不懂的時候,要在對方的話暫時告一段落時,迅速的提出疑問之處。“巴頓嚐湯”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