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說明的是,“犯錯誤效應”的產生是有條件的,它的發生有一個重要的前提,即犯錯誤的人應該是具有非凡才能的人,而且犯的都是可以原諒的小錯誤。在阿倫森的實驗中,那個能力平庸而又犯了錯誤的人成了人們最不歡迎的人。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有一個舉動讓我們感到他非常的可愛,就是他幫助小姑娘做算術題,並且津津有味地吃小姑娘帶給他的甜餅,但是這事假如發生在一個普通人身上還能體會到這樣的美感嗎?能力平庸的人哪怕是犯小錯誤,給人的感覺也是不可原諒的。
“犯錯誤效應”提示我們,如果是一個強者,請不要過於“包裝”自己,追求“錦上添花”,恰當地“示弱”,適度地暴露一點“瑕疵”,反而會另辟蹊徑,贏得更多人的親近和喜歡。
善意的謊言是美麗的
也許大家都認為,說謊是一種最要不得的行為,但人與人相處,偶爾還是需要些善意的謊言。
不分場合的誠實,不僅會傷害到別人也會傷害自己。善意的謊言不是以利己為目的,這種在適當時候說出的謊言,飽含真誠,散發出溫暖的光輝,能讓說謊者與被“騙”者共享歡愉。
兩個盲人靠說書彈三弦糊口,老者是師父,70多歲;幼者是徒弟,20歲不到。師父已經彈斷了999根弦了,離1000根弦隻差一根了。師父的師父在臨死的時候對師父說:“我這裏有一張複明的藥方,我將它封進你的琴槽中,當你彈斷了第1000根弦的時候,你才可以取出藥方。記住,你彈斷每一根弦時都必須是盡心盡力的。否則,再靈的藥方也會失去效用。”那時,師父還是20歲的小青年,可如今他已皓發銀須。50年來,他一直奔著那複明的夢想。他知道,那是一張祖傳的秘方。
一聲脆響,師父終於彈斷了最後一根琴弦,他拿著藥方奔向城中的藥鋪,當他充滿虔誠、滿懷期待地準備取草藥時,掌櫃的告訴他:“那是一張白紙。”他的頭嗡地響了一下,平靜下來以後,他明白了一切:原來師父欺騙他說彈斷1000根琴弦,就能得到那複明的藥方,隻是真誠、善意的謊言,自己就是靠著這善意的謊言才有了生存的勇氣。
回家後,他鄭重地對小徒弟說:“我這裏有一個複明的藥方,我將它封入你的琴槽,當你彈斷第1200根琴弦的時候,你才能去打開它,記住,必須用心去彈,師父將這個數錯記為1000根了”……
小徒弟虔誠地允諾著,他也跟他的師父一樣,活在這個善意的謊言裏。這個謊言給了他希望的動力,引發他去追求生命中最美麗的時刻。如果師父不說這個謊,他的徒弟能愉快地麵對自己的將來嗎?
“撇開道德的標準,謊言就是一種智慧。”美麗的謊言出於善良和真誠,它不合道德相悖。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比謊言更傷人,我們要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些謊言。很多時候,真誠的謊言比什麼都有力量。
真誠是人人必備的美德,它不排除善意的謊言,隻要你掌握一定的原則,你所製造的謊言會比你的真誠更能贏得別人的心。從某種意義上講,說謊成了人們交往與溝通的一種生活必需。
那麼,在什麼場合、什麼情況下,才能運用這一點點謊言呢?
1.善意的謊話
有時出於對別人利益的考慮,從善良的願望出發,去編織一些謊話,比如,對癌症患者撒謊說他的病很快就會好,以免病人受到刺激,使病情惡化;對生病的孩子撒謊說藥不苦,是為了讓他把藥吃下去治好病;對老人說他年輕,是為了滿足他的心理需要,讓他更加樂觀地麵對生活;妻子炒的菜雖然鹹點,但卻對她說味道好極了,是為了珍惜她的勞動,保持她烹調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