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在第二天,業務經理傳真過來,急切地要一份關於該外企的最新、最詳細、最全麵的資料。半小時之後,蔡玳就把資料全部傳真了過去。“你做得太好了!”業務經理說。
與外商的談判非常成功,蔡玳的那份資料起了關鍵的作用。為此,領導在例會上專門表揚了她,給她發了數額不菲的獎金,並當場宣布免掉她的試用期。
2007年初,蔡玳業績斐然,已被晉升為這家大型電子公司的部門經理了。
就算憑麵試時的良好印象有幸進入了某個單位,贏得“試用期”的機會,但如果沒有業績,拿不出實實在在的業績,也不會有好的結果。其實這也是許多用人單位對招聘來的部分員工“試後不用”的根本原因。
即使“試用期”過關,但在工作中沒有大的業績,沒有具有影響力的建樹,也很難晉升到一個較高的職位上去;不但不能晉升,而且會麵臨著隨時被解雇的危險。
太多太多的事例昭示:在當今的機關單位和企業組織裏,要想贏得一席之地,要想脫穎而出、身居高位,必須靠拿得出、看得見的業績。業績是“硬件”,沒有這一“硬件”,靠其他的一切都行不通、吃不開。
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體製的僵化,一個人隻要跨入機關單位,跨入國有企業,就有“鐵飯碗”作保障,幾乎和進“養老院”差不多,“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不求業績,無所事事,日子過得也優哉遊哉。
而今世道早變,在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時代,“鐵飯碗”早已被打破,沒有業績者,恐怕連個“泥飯碗”也撈不到;而有所業績,有大業績者,別人就會搶著給你“金飯碗”,讓你坐上等位子、“頭把交椅”。
計劃經濟時代還有一大現象,就是要爬上一個較高的位子,沒有業績不要緊,隻要熬時間、有資曆就行;沒有業績不要緊,隻要博得上司“歡心”、有關係就行。
而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打破了這種論資排輩、任人唯親的格局。一個人沒有業績、業績平庸,混的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麵臨下崗和失業的危險;也沒有幾個領導者會憑一己之好惡,惟親是用,把平庸無為者推上重要位子,而拿組織的前途命運開玩笑。
總之,在當今時代,“鐵飯碗”沒了,資曆靠不住,關係靠不住,拍馬溜須更靠不住,靠得住的是真本事,是業績,是大有所為。有業績,就有施展才幹的一席之地;有大的業績,才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學位不等於地位
“我是碩士學位,理應坐在那個位子上!”“我重點大學本科生,憑什麼受他這樣一個連高中都沒畢業的人領導!”在當今的職場中,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牢騷,有些學士、碩士,甚至博
士、“海歸”,深為自己懷中揣的金光閃閃的學位證書惋惜,為自己不被任用到一個重要的位子上而鳴不平。在這些人看來,“學位”與“位子”是成比例的,高學位者理應一進組織就占據一個高位子,低學曆、無學曆者,永遠應該沉淪於“下位”。
按照這些人的這套理論,那麼,連初中都未讀完的李嘉誠就不應該成為“華人首富”,護士出身沒有進過正規大學的吳士宏就不應該成為“打工皇後”,大學都沒有畢業的比爾·蓋茨沒有資格做“微軟”總裁。甚至隻有中專學曆的毛澤東也無法登上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位子。
而事實卻恰恰相反,李嘉誠、吳士宏靠自己在實踐中鍛煉出來的能力,靠自己在工作中傑出的業績,從最底層衝到了最高位。
應試教育遭到當今許多有識之士的口誅筆伐,應試教育的危害之一就是造就了一批高學曆低能力、“高分低能”的“書呆子”。這些人手中的學曆是一流的,對付考試很有一套,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很低下,當然在工作實踐中難有業績。
深圳市的某機關同時招了一位“海歸”和一位普通本科生,工作一段時間後領導讓他倆各寫一份總結報告。
那位學曆較低的本科生報告書寫得有條不紊,思路清晰,語言簡潔,還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議,領導看後大悅。
然而,讓領導大跌眼鏡的是那位“海歸”,不知是哪根神經出了問題,簡短的小結報告書竟然被他寫成了一篇論文。不說內容是否全麵,單那長長八頁紙就讓人嚇了一跳,驚得領導一愣!眾人也陷入了疑問:他是不是讀書讀傻了?
其實領導此舉的目的是為了考查他們的真正能力,以物色一位辦公室秘書。結果這一誘人的位子與那位學曆很高的“海歸”無緣,而學位較低的本科生成了合適的人選。
學曆隻是指你受教育的程度,但不代表你的能力,更不代表你未來的業績。決定一個人在組織中所處的地位的,不是學曆的高低,而是真槍實彈解決難題的能力,是你實實在在的業績,是你為本單位本部門所做出的貢獻,是你能為組織創造的效益。在當今這個學曆、文憑漫天飛的時代,這幾乎成為許多組織和機構的領導者提拔人才的共識。
天津市某四星級酒店2005年末同時招了兩個年輕人。這兩個年輕人年齡雖然相仿,但學位卻相去甚遠:一位是碩士,一位是高中畢業生。但到2007年初,高中畢業生被任命為前台經理,而那位“碩士”先生早在半年前就被“炒”掉了。
有人覺得很納悶,便向酒店的總裁請教個中奧秘。總裁說:“組織用人有兩點:第一,能迅速帶來效益;第二,能踏踏實實在崗位上做出成績。對一個飯店來說,就是看你有沒有招攬客源的能力……這要看你的社會交往能力、應變能力、辦事能力、統籌安排能力、人際協調能力和外語會話能力。而這些在檔案袋裏是看不出來的,在學位證書上也是看不出來的。”
英雄所見略同。美國時代華納公司的董事長和執行主管之一理查德·芝羅也說:“僅有聰明是不能把任何人帶到理想的職位的。”
當然,如果你有很高的學曆,是一件好事,和比你學曆低的人比較起來,你有一個高起點;如果再加上你的努力、你的業績,那麼很容易節節晉升。但是如果躺在學曆上睡大覺,認為學曆決定一切,不注重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不拚搏,無業績,就不會有任何地位。
多點業績,多次機會
在市場經濟時代,“等價原則”處處被遵循,即你付給我一元錢,我給你一元錢的貨;你付給我一千元,我給一千元的貨。如果你給我一千元,我付給你一千五百元的貨,我就“吃虧”。
許多人在工作中也嚴格地按“等價原則”辦事:我給組織工作,我付出一份勞動,就應獲得相應的報酬;組織付給我多少工資,我就做多少工作;我多幹一點工作,就應立竿見影多一份報酬。
就“等價原則”的本身而言,這種人的想法天經地義,一點沒錯。但是,為什麼同在一家單位,同處一級,同在一個辦公室,幹著差不多的工作,某人某一天突然被晉升,擁有更高的地位,拿著更高的薪水;而有的人被降到更低的地位,甚至還被降了薪水呢?
原因也許是多方麵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前者不太計較“等價原則”,他們平時多做了一點點,正由於比後者多出來的這一點點的業績,為自己贏得了晉升到更高地位的機會。
2007年12月,國內某出版社的發行部主任帶領一支隊伍參加某國際圖書博覽會。
在開展之前,有很多事情要做,包括展位設計和布置、圖書排列、資料整理和分裝等,需要加班加點地工作。可發行部主任帶去的大多數人,一到下班時間,就溜回賓館去了,或者逛大街去了。
發行部主任要求他們加加班,他們竟然說:“沒加班工資,憑什麼幹啊!”
在博覽會開幕的前一天,出版社社長親自來到展場,檢查展場的布置情況。
到達展場,已經是淩晨一點,讓出版社社長感動的是,發行部主任和一名發行人員正揮汗如雨地為展場地麵打蠟。
社長指著那個人問發行部主任:“他是在你的要求下才留下來工作的嗎?”
發行部主任說:“他叫尤為,是主動留下來工作的,在他留下來時,其他發行人員一個勁地嘲笑他:‘傻瓜,你賣什麼命啊,領導不在這裏,你累死老板也不會看到啊!還不如回賓館美美地睡上一覺!’
社長聽了這番話沒吭聲,隻是招呼他的秘書和其他幾名隨行人員加入到勞動中去。
但是博覽會結束後,一回到出版社,社長就降級使用了那天晚上沒有參加勞動的所有工作人員。與此同時,將與發行部主任一同打掃衛生的那名普通員工尤為提拔為以廣東為中心的南方市場區域主管。
在工作中,你所獲取的,不僅僅是工資,更重要的是晉升的機會。真正聰明的人絕不會時時刻刻在腦子裏計算自己所得的報酬。他們更願意多一點業績,願意多付出一些。這些人,在斤斤計較“等價原則”的人看來,無疑是太傻、太吃虧。但“太傻”的人,往往順利晉升,吃小虧的人從來不會吃大虧。從來不肯吃小虧的人,卻往往要吃大虧——占得一時的便宜,偷得一時之閑,卻喪失了大好的向高位晉升的機會!
那些不計較個人得失的員工,在他們主動多做出一點的時候,在他們默默吃虧的時候,不一定能夠被領導看到。但他們長期這樣主動地比別人多一點業績,總有被看到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