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管理大道116(1 / 2)

五、一統天下,走出管理的大道

齊國是秦國剩下的最後一個對手。齊王建的母親君王後是齊國太史令的女兒,本姓後。燕軍攻破臨淄後,太子田法章便流落民間,躲進了太史令家當園丁避難。君王後救了他,隨即發現這個年輕公子舉止不凡、氣度有異常人,便自作主張與他私定終身。田單複國後,田法章即位,是為齊襄王,於是就立君王後為後,還立他們的兒子田建為太子。

齊襄王去世後,太子田建即位,君王後執政。君王後的性格,精明有餘,眼界不足,她一邊小心翼翼的不去得罪任何一個諸侯,一邊對諸侯的求助置之不理,采取了一種極為謹慎消極的外交策略。甚至在長平之戰進入白熱化的時候,她還拒絕把糧食借給趙國。最後趙國慘敗,齊國也失去了最堅固的戰略屏障。

那麼,君王後的做法有沒有道理?我認為有。

當時的齊國就像一個剛剛從破產邊緣恢複過來的企業,元氣大傷、百廢待興,最需要穩定的外部環境來爭取恢複元氣的時間。在這一點上,君王後做得很對。但是恢複元氣並不意味著固步自封,沒有一個企業能夠獨立於市場之外自娛自樂。

在市場競爭中,如果一個企業特別強,想吞並所有的競爭對手來實施壟斷,那麼最好的辦法不是討好他,而是聯合其它弱小的企業一起對抗,而齊國的策略恰恰相反。所以,與其說齊國用40年的時間換來複蘇,不如說齊國是以犧牲其它國家的利益來明哲保身。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原本可以聯合和利用的夥伴一個個被吞並,所謂唇亡齒寒,你的實力是恢複了,但那個最強大的對手卻已成了超級巨無霸,想要與之對抗,已然沒有可能。

田建是個有著濃厚戀母情結的乖孩子,君王後在世時,事事都要請示後才敢做主;君王後去世後,田建又遵從她的遺囑,讓舅舅後勝出任丞相。秦國知道後勝貪財,於是就暗中收買後勝和他的門客,讓他們在齊國製造親秦輿論,說齊秦兩國是世交姻親,根本不用防範秦國,也不必去幫助其它國家,還勸齊王建向秦國稱臣。因此,秦國發動統一戰爭後,麵對三晉和燕國、楚國的求救,齊國一概不理,關起門來坐視其它國家一個個灰飛煙滅。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剛剛平定了遼東燕國殘餘和代北趙國殘餘的王賁奉命南下,率軍長驅直入,幾乎就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殺到了臨淄城下。齊王建與後勝開城投降,齊國滅亡。

當今社會,優秀能幹的女性越來越多,她們不論在哪方麵都不遜色於男性,創造出了比男人更大的價值,也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母親的強勢,多少會投射到對下一代的態度上。她們希望自己孩子跟自己一樣優秀,或者做得比自己更好,於是就對孩子要求這要求那,讓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其中固然有為孩子好的因素,但她們同樣把孩子當成了一件產品,產品的好壞,直接關係到她們的麵子。

實際上,一個優秀的母親未必能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母親的強勢,可能會帶來兩種結果:一是像《大宅門》裏那樣,造成兒子性格的極度叛逆——或像白景琦那樣在叛逆中爆發,最後幹出一番成績;或者像現在的90、00後和富二代那樣在叛逆中墮落,放任自流。二是像齊王建那樣,造成兒子的性格極度懦弱,缺少一個男子漢應有的膽色與決斷。

實際上,齊國滅亡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企業策略上的借鑒,更揭示出一個每個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如何挑選和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本世紀以來,中國第一代民營企業的創業者即將步入退休年齡,但據調查,在中國300多萬家民營企業中,很多企業家的子女不願接班;由於找不到合格的接班人,大部分企業都麵臨著“富不過三代”的宿命。

對企業而言,不光要重視接班人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對其品行和性格的塑造。過分的寵溺、放縱和過分的管製、苛求,都會對接班人的人格造成不良的影響。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國用了10年的時間,相繼滅掉了北方的趙、燕,中原的韓、魏,南方的楚國和東方的齊國六個國家,結束了春秋以來長達 500餘年的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麵,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製國家。

然而讓人感到諷刺的是,秦王嬴政並沒有從趙國、齊國培養和挑選接班人的失誤當中吸取教訓:郡縣製雖好,卻讓嬴氏王族失去了一切權力;鍛煉扶蘇,卻讓這個優秀的兒子遠離了權力中心;喜愛胡亥,最後讓趙高有機可乘,顛覆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