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當仁不讓,該出手時就出手
楚國是南方大國,一直以來都是秦國重點打擊的對象。但是,當攻滅楚國被提上議事日程時,秦王嬴政卻對進攻楚國的主帥人選產生了猶豫:統一戰爭開始以來,韓國是宗室大將嬴騰滅掉的,趙國和燕國是王翦滅掉的,魏國和燕趙殘餘是王翦的兒子王賁滅掉的。也就是說,除了韓國,其餘三國都是王氏父子滅掉的,其它將領都隻有協同作戰的功勞。
秦王嬴政擔心朝中大臣和其它大將會心生不平,也擔心王氏父子會恃寵而驕、居功自傲,於是就想讓別的大將統兵滅楚。
在企業中,平衡各派關係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學問。正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有經驗的領導,都會巧妙的平衡各派力量——當一派勢力和功勞過大時,就扶持另一派對其進行適度的打壓,形成一種製衡的態勢,在製衡中鞏固自己的權力,繼而激發大臣們的動力。
不過,秦王嬴政顯然不是害怕王氏父子弄權,而是想給別的大將滅國建功的機會,他看中的是秦軍中另一員年輕的猛將——李信。嬴政問李信,攻滅楚國需要多少人馬,李信回答說需要20萬。嬴政又問一旁的王翦,王翦回答說需要60萬。嬴政一聽,就說:
“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意思是王翦老了,居然如此害怕楚國,認為李信果然豪氣幹雲,於是就派李信率20萬秦軍進攻楚國。不過,嬴政還是擔心李信孤軍深入,於是又派老成持重的蒙武當他的副將。
王翦見嬴政不采納自己的意見,於是告老還鄉。
如果把白起和王翦做一個對比,我們就會發現,當秦王否定他們的意見時,白起采取的是一種激烈的對抗方式,不但抗命,還以言語加以嘲弄;王翦采取的則是一種相對柔和的方式,既然你不聽,我就辭官回家,讓事實來證明一切。
攻楚之戰一開始打得非常順利,秦軍連戰連捷。李信見楚軍節節敗退,便貿然追擊,結果被楚國大將項燕打得大敗,幾乎全軍覆沒。按理說,此等大敗,主將李信和副將蒙武肯定要受到懲罰,但消息傳到鹹陽後,秦王嬴政做得一件事,就是自我檢討,非但沒有責罰大將,反而把戰敗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的決策失誤才導致失敗。
作為領導,勇於承認錯誤,勇於承擔責任,這一點非常難得。很多大型企業為什麼會發生決策效率低下的問題,一是因為層級眾多,需要層層審批;二是因為極少有人願意去承擔責任,責任越大,到時候追究起來的風險就越大,所以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人人明哲保身,事事等待上級拍板。上級不在,就寧可把事情拖下。而領導為了降低事情的風險,也喜歡把事情拿出來大家討論,一旦出了問題,那就是大家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