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一代名儒孔穎達(1 / 2)

在中國語言學的史冊上,孔穎達是一個熠熠閃光的名字。他和顏師古都是訓詁方麵泰山北鬥式的人物,兩人又同時代,同為一殿之臣,也可以算是一件人文盛事。

孔穎達是冀州衡水人,出身於小官吏家庭。“穎達八歲就學,日誦千餘言。”他對《左傳》、《尚書》、《周易》、《詩經》、《禮記》等都有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使他成為一個學養十分深厚的儒者。孔穎達還善於寫文章,對算曆也很精通。同郡的學者劉焯名重海內,孔穎達前去拜訪,劉焯開始沒把這個年輕人放在眼裏,接待上難免不熱情。孔穎達向他請教一些疑難問題,大大出乎劉焯的意外,劉焯立即“改容敬之。”後來,孔穎達謝絕了劉焯的挽留,回到家鄉以教書為業。

隋代在科舉方麵廢除了九品中正製,采用明經、秀才兩種科目考試選士,隋煬帝時又增添了進士科。孔穎達在大業初年舉明經高第,任河內郡博士。隋煬帝有一次征召各郡的儒官,讓他們集中到東都洛陽,讓國子監的學者們和他們互相辯論。在這次辯論中,孔穎達脫穎而出,才冠全場。當時數他年齡最小,那些老資格的前輩學者辯不過他,深以為恥,暗地裏收買刺客想殺了他,多虧了禮部尚書楊玄感把他接到家中住,才使他幸免於難。

真沒想到孔夫子的門徒們還有這麼一手。我們現代人常感歎“人心不古”,據此事來看,古人之心更加“不古”,我們還是別學他們。

孔穎達後來補太學助教。隋末天下大亂,孔穎達“避地於武牢”。中原大地是爭奪天下的主戰場,武牢又是兵家必爭的天險,真難為孔先生找了這麼個多難的地方來避難。實際上這是史官諱筆,孔穎達當時正為王世充服務呢。

幸好吉人自有天相,戰火沒有燒著他。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後,“引為秦府文學館學士。”武德九年,孔穎達升任國子博士,貞觀初又轉任給事中。

唐太宗即位後,立即實行偃武修文,要用文治守成帝業,達到太平盛世。他尊重儒經:“朕所好者,唯堯、舜、周、孔之道,以為如鳥有翼,如魚有水,失之則死,不可暫無耳。”尊儒重經也是唐太宗為政的一個重要特點。他經常在聽朝之餘,和才學之士一起談論典籍,議說今古。一方麵是從儒經中學習治理天下的思想和方法,另一方麵是從曆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目的隻有一個:力保大唐王朝長治久安。在眾多的才學之士中,孔穎達是很受器重的一位,唐太宗常和他一起學習討論“聖賢書”。太宗曾經問他:“《論語》雲:‘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何謂也?”孔穎達回答說:“聖人設教,欲人謙光。己雖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訪能事。己之才藝雖多,猶以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雖有,其狀若無。己之雖實,其容若虛。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當如此。夫帝王內蘊神明,外須玄默,使深不可測,孔穎達修禮作樂度不可知。《易》稱‘以蒙養正,以明夷蒞眾’,若其位居尊極,炫耀聰明,以才淩人,飾非拒諫,則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滅亡,莫不由此也。”唐太宗對孔穎達的這番話深以為然,大加讚賞。

貞觀六年,孔穎達任國子司業。一年多以後升任太子右庶子,同時還兼著國子司業一職。他曾和其他儒士學者一起討論曆法,也參加了隋史的編修工作,成績顯著,被加封為散騎常侍。

唐太宗偃武修文的另外一個方麵就是修訂禮樂。封建禮儀曆來被統治者所看重,好像有禮儀者才是正宗的統治者,沒有禮儀的則是假冒偽劣產品。西漢末年王莽之亂後,各路諸侯遍起,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有的打錯旗幟,有的穿亂衣裝,隻有劉秀的隊伍過來儀仗嚴整,禮節不亂,父老都說:“不意今日複睹漢官威儀!”所以,功成而作樂,治定而製禮,是統治者慣使的老套路。隋朝建立後,隋文帝令牛弘集南北儀注,定《五禮》一百三十篇,旨在顯示漢族的正宗統治已經恢複,南北朝少數民族統治時代已經完結。之後,隋煬帝在江都加以修訂,編為《江都集禮》,是南北禮學的集成。隋末一亂,禮樂又湮沒了,唐朝初立,沿襲隋禮。貞觀二年,房玄齡兼任禮部尚書,太宗讓他召集禮官學士修改舊禮,魏徵也參與其事。貞觀七年修成《貞觀新禮》的初稿。隨後唐太宗又令房玄齡、魏徵、王和顏師古、孔穎達、令狐德、李百藥等學者再次修訂。孔穎達在其中釋疑、補缺,起了很好的作用。貞觀十一年,《貞觀新禮》修成,共計138篇。唐太宗詔令頒布天下,並作了一番自我宣傳:“廣命賢才,旁求遺逸,探六經之奧旨,並隨違而矯正。”唐太宗對《貞觀新禮》很滿意,曾得意地問群臣:“昔周公相成王,製禮作樂,久之乃成。逮朕即位,數年之間,成此二樂五禮,又複刊定,未知堪為後代法否?”以犯顏直諫著稱的魏徵這一次也讚頌連聲:“撥亂反正,功高百王,自開辟以來,未有如陛下者。更創新樂,兼修大禮,自我作古,萬代取法,豈止子孫而已。”看來《貞觀新禮》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