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史學家姚思廉(1 / 2)

姚思廉是雍州萬年縣人,他的父親姚察原是陳朝的吏部尚書,陳亡後,入隋為官,曆任太子內舍人、秘書丞等職,把家也從江南吳興搬到西京近郊萬年縣。

姚察對儒學和史學都有很深的研究,學問精深,品格正直,在陳、隋兩代都很受推重。姚思廉全麵繼承了他父親的優點,他從小跟隨父親學習漢史,盡得家傳。他清心寡欲,一心向學,從來不提起產業和家室之類的事情,幾乎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在陳朝時,姚思廉曾任揚州主簿,入隋後為漢王府參軍。不久,他的父親姚察去世,他丁父憂解職。

姚察在陳代曾打算修編梁史和陳史,但由於時局變亂未能完成。他臨終時,囑托姚思廉繼續編修,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姚思廉在丁父憂之後又為繼母丁憂,之後才補缺出任了一個小官,河間郡司法書佐。姚思廉上表陳述父親的遺言,皇帝下詔,允許他續寫梁史和陳史。後來,隋煬帝還讓姚思廉和起居舍人崔祖?一起編寫《區宇圖誌》。

大業末年,姚思廉為代王楊侑侍讀。楊侑和越王楊侗、燕王楊絯都是隋煬帝的孫子,他們的父親是元德太子楊昭。大業元年,隋煬帝就大興土木,造西苑,營東都,還行幸江都。水殿龍舟,極盡奢華,還有幾千隻隨從的船隻,載著宮女、諸王、公主、百官和僧尼道士,拖船的勞工多達8萬餘人,光是拖漾彩船的就多達9000餘人,都穿著彩織錦袍。“船艫相連200餘裏,照耀川陸,騎兵翊兩岸而行,旌旗蔽野。”次年又讓人製作儀仗等物,遍求奇物異品,向州縣課求羽毛,於是全民捕鳥。“烏程有高樹,逾百尺,旁無附枝,上有鶴巢,民欲取之,不可上,乃伐其根;鶴恐殺其子,自拔氅毛投於地,時人或以為瑞,曰:天子造羽儀,鳥獸自獻羽毛!”

隋煬帝窮奢極欲地在江都享樂,元德太子從長安趕到江都朝見,路上奔波數月,請求在江都多住幾日,隋煬帝不許。元德太子向來體肥,加之過勞致疾,於大業二年七月病死。“帝哭之,數聲而止,尋奏聲伎,無異平日。”

隋煬帝對兒子薄恩寡義,對孫子也好不到那兒去,派代王楊侑鎮守長安,越王楊侗鎮守洛陽,卻不配給得力的文士武將,兩都的守衛實在虛弱。姚思廉教楊侑讀書綽綽有餘,至於守城攻占則非其所長。隋煬帝安排的西京留守衛文升年邁,大業九年楊玄感兵變,圍攻洛陽,衛文升馳援洛陽,就損兵折將,力不能支,後來李淵、李世民起兵,就沒把他放在眼裏,兵進關中,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就直逼長安城下。衛文升苦守長安也無用,李淵、李世民、李建成分三路攻打,從十月甲辰起至十一月丙辰,李建成部下軍頭雷永吉首先登上城牆,長安就落入李淵手中。

李淵攻克長安時,代王楊侑的府僚們奔忙逃命,誰也不管可憐的楊侑,隻有姚思廉一個人侍奉代王,不離左右。李淵的士兵將要攻入金殿的時候,姚思廉站出來厲聲說道:“唐公舉義,本匡王室,卿等不宜無禮於王。”於是姚思廉扶楊侑而去士兵們就乖乖地布列階下。“高祖聞而義之,許其扶侑至順陽閣下,泣拜而去。”

李淵此時的態度是耐人尋味的。他乘虛攻占關中,卻並沒有取得號令天下的優勢,隋煬帝尚在江都,河南由李密控製著,河北有竇建德,西邊還有勁敵薛舉。老謀深算的李淵並沒有一步登天充當出頭鳥,而是耍了個手腕,尊隋煬帝為太上皇,立楊侑為帝,自己則把朝政大權一把攬過來。李淵策劃的這一出戲是成功的,可惜他的演技不好,剛一出場就露了馬腳。“許其扶侑至順陽閣下,泣拜而去。”明明是交割俘虜的態度,哪有一點大臣對“皇帝”的禮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