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一代名儒孔穎達(2 / 2)

孔穎達參與修禮成功後進爵為子,並獲得了物質獎勵。在輔導太子方麵也作出了相當大的努力,收到了回報卻沒收到效果。太子李承乾讓孔穎達寫《孝經義疏》,孔穎達因文見意,大加發揮,對太子多有規諫,獲得了學者的好評。唐太宗知道孔穎達和於誌寧多次匡諫太子,各賜黃金一斤,絹百匹。貞觀十二年,孔穎達又任國子祭酒,同時還兼著給太子講書的差事。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親臨國子監觀釋奠,並讓孔穎達講《孝經》。當時國子監學舍數千間,學生達3000多人,四方學者雲集,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也派來了學生,聽課者多達8000多人。唐太宗這次聽課十分排場,給孔穎達之下的學者和學生們都有賞賜。孔穎達感於盛況,寫了一篇《釋奠頌》,唐太宗手詔褒獎。

孔穎達能教好各種各樣的學生,但就是教不好李承乾。承乾不遵法度,孔穎達就犯顏直諫,也不給他留麵子。太子的乳母對他說:“太子成長,何宜屢致麵折?”孔穎達回答說:“蒙國厚恩,死無所恨。”更加努力地勸諫。很可惜的是,李承乾不能納其善言,以致於自取失敗。

孔穎達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訓詁五經。唐太宗尊儒重經,自然也重視對儒經的研究。首先是考訂經文,這項工作是由顏師古完成的,後來經過房玄齡和眾多學生的集體審議,被太宗批準為《五經定本》,頒布全國。後來,又因為“師說多門,章句繁雜”,不利於學習,唐太宗令孔穎達、顏師古,司馬才章等人定《五經》義訓,書名《五經正義》,頒布全國,一掃東漢以來經學的混亂局麵。唐太宗對他們的成績是肯定的,下詔道:“卿等博綜古今,義理該渝,考前儒之異說,符聖人之幽旨,實為不朽。”並賜物三百段以示嘉獎。

《五經正義》頒行後,便成了唐代科舉考試的標準答案,應考者必須按照《五經正義》的解釋答題,不能自立主張。但是,《五經正義》自身也存在一些問題。由於是官修之書,雜出眾人之手,不一致的地方較多。往往是曲徇注文,彼此互異,疏文也不切實。當時的太學博士馬嘉運等學者對《五經正義》提出批評,唐太宗於貞觀十六年詔令再加以詳定。次年,孔穎達年老退休,《五經正義》的修訂工作在貞觀年間未能完成。唐高宗永徽二年,詔令儒臣繼續修訂,至永徽四年修成,仍以孔穎達署名,正式頒行天下,成為欽定的全國性的統一教材。唐宋兩代明經科舉考試,試題與經義都以此為標準。

《舊唐書》載:“(貞觀)十八年,圖形於淩煙閣,讚曰:‘道光列第,風傳闕裏。精義霞開,辭飆起。’”這表明,唐太宗在貞觀十七年讓人畫了淩煙閣二十四功臣圖以後,後來還陸續將一些大臣的圖象畫在淩煙閣上。這對孔穎達來說也是無尚的榮光。

貞觀二十二年,孔穎達病逝,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