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史學家姚思廉(2 / 2)

次年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覺得再不需要楊侑這麵招牌了,便從幕後走到前台,自己做了皇帝,國號為唐,建元武德。姚思廉在新王朝的官職是秦王文學。

李世民對姚思廉的學問和品格很敬重。李世民討伐徐圓朗的時候,中原大局已定,征伐徐圓朗又是以多打少,以強淩弱,所以心情很舒暢,和部下閑聊起隋朝滅亡的一些事來。李世民感慨地說:“姚思廉不懼兵刃,以明大節,求諸古人,亦何以加也!”當時姚思廉在洛陽,李世民還專門給他寄贈了一份厚禮,還附信道:“想節義之風,故有斯贈。”隨後請他作了文學館學士。

李世民為太子的那一小段時間裏,姚思廉任太子洗馬。李世民即位後,姚思廉升任著作郎、弘文館學士。在《十八學士寫真圖》上,褚亮為姚思廉寫的讚語是:“誌苦精勤,紀言實錄。臨危殉義,餘風勵俗。”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國方略中,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是一條重要的思路。他有一句名言,叫做:“以古為鑒,可以知興替。”因此,他孜孜不倦地讀史、議史,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他對史書的編修和整理也十分重視,貞觀三年,他親自下詔,讓房玄齡、魏徵、姚思廉、令狐德等人整理、編修前代史籍。由於是集體官修,各方麵的條件都比較好,修史有了充足的保障。姚思廉的父親曾修梁、陳兩代的史書未成,由他續成是理所當然的;修周史的是令狐德和岑文本,修齊史的是李百藥,魏徵與許敬宗修隋史。官修正史由宰相房玄齡總監,由魏徵知其總務,書中的讚論之類,多出於魏徵手筆。

姚思廉修梁史,以父親收集的素材為基礎,又采納了謝炅等史家的資料,修成《梁書》五十卷;他還推究陳代史事,增刪傅、顧野王等人所修的舊史,撰成《陳書》三十卷。這兩本史書的總論是魏徵寫的,其他的工作都由姚思廉來完成。貞觀十年,周、齊、梁、陳、隋五代史書修成,由房玄齡、魏徵進呈禦前,唐太宗十分高興,嘉獎了有關人員,魏徵加封光祿大夫,進爵鄭國公,賜物2000段;姚思廉賜采絹500段,加通直散騎常侍;令狐德、李百藥等也各有獎勵。

姚察、姚思廉父子曆經陳、隋、唐三代,誌在修史,曆盡艱難,終於在貞觀治世完成了兩部史書的編修工作。這件事情也從一個側麵印證了“國運興,萬事昌”的道理。

姚思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老部下,深受禮遇和信任,政事得失,經常詢問他的意見,姚思廉也直言不諱,知無不言。有一次,唐太宗要巡幸九成宮,姚思廉進諫說:“離宮遊幸,秦皇、漢武之事,固非堯、舜、禹、湯之所為也。”唐太宗很客氣也很誠懇地解釋道:“朕有氣疾,熱便頓劇,固非情好遊賞也。”唐太宗還賜帛五十匹以示勉勵。

貞觀十一年,姚思廉病逝。唐太宗深為悼惜,廢朝一日,並賜葬地於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