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德明是蘇州人,生年大約在陳朝初年。他師從著名學者周弘正,學習經史。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儒家一統天下的學術格局被打破,玄學盛行一時,道教和佛教發展迅速,一些儒家學者也雜采道家、佛家的觀點,著書立說。魏晉玄學是儒家唯心學說的一個變種,又融合了老莊哲學,二者互為表裏,出現了許多儒學新解。南北朝時期,佛學也借玄學盛行之勢,廣為傳播,各地、各統治集團都有高僧,除了周武帝反對佛道以外,其他統治者都禮重佛教,南朝梁武帝蕭衍尤其虔誠,以護法人自居,親自登壇講佛經和《周易》、老莊學說。道教也借鑒佛教的一些教理和戒規及組織形成,廣為傳播。許多帝王名士,都持孔、老、釋殊途同歸之說。三教融合的趨勢中又有互相排斥,互相競爭的因素,形態比較複雜。宋文帝立儒、玄、史、文四學,主儒學的雷次宗、主玄學的何尚之同時又是佛教徒;另一方麵,一些學者卻抨擊佛、道,要求限製。
在這樣豐富而紛亂的背景下,陸德明所學的大概是以儒為主,兼通釋、道。他善談玄理,這在當時很吃香,是個奢侈的愛好,或者也可以當作很好的職業,陪達官貴人們不著天不著地地扯一通,絕對餓不著。不過,陸德明沒陸德明長於辯論有把它當職業。陳宣帝太建年間,太子陳叔寶召集四方名儒,齊集承光殿,進行學術交流活動。陸德明當時才二十歲,也欣然參與。國子祭酒徐克,仗著自己職位高、口才利,在台上大講特講,口若懸河,講得別人都不敢插話,把討論會開成了一言堂。陸德明初生牛犢不畏虎,和他展開辯論,一場舌戰下來,獲得了全場稱讚。於是,陸德明成了始興王陳叔陵的國左常侍,之後又升遷為國子助教。
多虧他離開陳叔陵,要不然在太建十四年那場政變中很難幸免。這一年正月,陳宣帝病重,召太子陳叔寶,始興王陳叔陵、長沙王陳叔堅入內侍候。陳叔陵有殺兄奪位的打算,對典藥吏說:“切藥刀甚鈍,可礪之!”宣帝死後,太子陳叔寶俯伏哀哭,陳叔陵卻讓手下人取劍。手下人不知道他要幹什麼,就取來朝服上佩帶的木劍給他,陳叔陵大怒。陳叔堅覺得事情不對,就跟在後麵看他要幹什麼。隻見陳叔陵走到陳叔寶身後,抽取藥刀照陳叔寶的脖子猛砍,將他打昏在地。太子的母親柳皇後來救,也被他斫翻。太子的乳母從後麵抓住陳叔陵的肘部,太子乘機站起,掙脫。陳叔堅用手卡住陳叔陵的脖子,奪了藥刀,把陳叔陵擠到柱子前,用他自己的袖子綁了。陳叔陵勁兒大,掙斷袖子,突圍出去,召集部屬,又把犯人放出來當戰士,又召諸將,隻招到一個王伯固。就這樣湊合起一千人馬,發動政變。
柳皇後派人召大將蕭摩訶,陳叔陵也派人去見蕭摩訶,勸他支持政變,並許諾事成封為高官,蕭摩訶老謀深算,提出要陳叔陵派心腹將領來才肯從命。陳叔陵果然派了兩名親信,蕭摩訶將他們斬首示眾。
陳叔陵知道大事不妙,把自己的七個寵妾沉入井中,領兵出逃。部下棄甲逃命,陳叔陵被殺,王伯固死於亂軍之中。陳叔陵的兒子們都被迫自殺,左右謀士也都被殺。
陳叔寶即位後七年,陳為隋所滅,陸德明回了老家。隋煬帝即位後,喜歡南朝浮誇粉飾的文風,廣召南朝文人,陸德明也被任命為秘書學士。
隋煬帝曾廣召四方通曉經學的人士,派陸德明、魯達和孔褒卻和他們辯論。當時來的人很多,但沒有人能超過陸德明。因此,隋煬帝又任命陸德明為國子助教。
在隋末農民起義和軍閥混戰的十年間,陸德明是困在東都洛陽苦度這段時光的。在隋末,洛陽是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大業九年,楊玄感在黎陽起兵反隋,李密為楊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驅入薊,截斷隋煬帝遠征高麗大軍的歸路,與高麗夾擊隋煬帝,使之糧盡路絕,不戰而降;中策是直取長安,據險守關中,再進一步爭天下;下策是就近襲取東都洛陽。楊玄感認為李密說的下策倒是上計,於是集中兵力攻打洛陽。留守洛陽的越王楊侗,隋將唐固守城池,留守長安的代王楊侑又派衛文升馳援,隋煬帝也派將領屈突通等討伐楊玄感。楊玄感在各路軍馬的攻擊下被迫放棄圍攻洛陽的計劃,西進潼關,又遭追擊,全軍覆沒,楊玄感軍事政變宣告失敗。
東都洛陽沒過兩三年安寧的日子,農民起義的烈火又燒到城下。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在戰鬥中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李密也投入瓦崗軍中,並勸說許多小股起義軍歸入瓦崗軍。翟讓、李密率領瓦崗軍攻占洛陽周圍的幾個大糧倉,聲威大振。隋將張須陀在鎮壓盧明月等人領導的起義軍時出盡了風頭,在瓦崗軍麵前卻敗了個一塌糊塗。大業十三年,李密遣將攻入洛陽外郭,燒掠而去,東都居民都遷入城中,把官府、宮殿和寺廟都住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