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兼通釋道的儒學大師陸德明(2 / 2)

李密占據興洛倉、回洛倉,大修工事,兵逼東都。隋煬帝詔令薛世雄、王世充等人攻打李密,薛世雄遭竇建德襲擊,兵敗後病亡;王世充率軍渡過洛水,和李密交戰,被李密擊敗,退回洛陽。

在隋末並起的群雄之中,王世充是一個很特別的人物。此人有些真本事,但做戲的本領更高,除了打仗動點真本事以外,其他事情都是演戲。他出身於下級官吏,好讀兵法和算卦一類的書,利口飾非,人莫能屈。大業年間,他任江都丞,兼領江都宮監。隋煬帝巡幸江都時,王世充會巴結,很得隋煬帝信任。隋煬帝派他鎮壓了幾支起義軍,都取得了勝利。大業十一年,隋煬帝跑到雁門去玩,被突厥圍攻,王世充“盡發江都人將往赴難,在軍中蓬首垢麵,悲泣無度;曉夜不解甲,藉草而臥。煬帝聞之,以為忠,益信任之。”

王世充在敗給李密之後,又演了一出負荊請罪的戲,取得越王楊侗的諒解,給他增兵添將,讓還守衛洛陽。

隋煬帝被殺後,元文都等人奉楊侗為皇帝,史稱為皇泰主。任命王世充為吏部尚書,封鄭國公。元文都還給了李密兩個官帽子,挺大的:太尉、尚書令。李密昏了頭,戴了這兩頂帽子,就按照元文都的意思去打宇文化及,雖得勝而還,但自身的損失也不小。這時,王世充殺了元文都等人,專控朝政。他想趁李密士卒疲倦,戰馬多死之機攻打李密,又怕人心不一,便裝神弄鬼地說夢見了周公,周公指示急討李密,不討則兵皆疫死等等,還煞有介事地為周公立祠。騙得人心後,王世充領兵出城,趁李密不備,放火燒了李密軍營,李密大敗,部下多降,從此一蹶不振。

洛陽城外的圍兵解除了,洛陽人的日子卻不好過,尤其是陸德明之類的忠於隋朝的官員,王世充得勝後,被升為太尉。他在府門前立了三塊牌子:“一求文才學識堪濟世務者,二求武藝絕人摧鋒陷陣者,三求能理冤枉擁抑不申者。”每天上書自薦的有數百人,王世充親自接見,卻不見任用一個。原來他隻不過是認認真真做樣子而已。後來,他想取代楊侗作皇帝,便“羅取雜鳥,書帛係其頸,自言符命而散放之。有彈射得鳥來獻者,亦拜官爵。”在演完這一出鬼把戲後,王世充即帝位,國號為鄭。

坐在皇帝位子上的王世充還是演戲不止,史載:“世充每聽朝,必殷勤誨諭,言辭重複,千端萬緒,百司奉事,疲於聽受。”這位皇帝還好深入基層,騎馬上街也不清道戒嚴,邊走邊告訴老百姓;多提意見,共評朝政。真的有人上書,卻是沉牛入海。

再高明的演技也不能把假的演成真的,許許多多的明白人都看穿了王世充的虛偽。他部下的一個步兵總管就說過:“王公徒為兒女之態以悅下愚,而鄙隘貪忍,不顧親舊,豈能成大業哉!”驍將秦叔寶先是隨張須陀攻李密,兵敗後降李密,李密兵敗後和程知節降王世充,王世充待他們不薄,但程知節看他成不了大事,對秦叔寶說:“王公器度淺狹而多妄語,好為祝誓,此乃老巫嫗耳,豈撥亂之主乎!”於是哥兒倆在出兵時和王世充拉開一段距離,下馬拜別道:“仆荷公殊禮,深思報效;公性猜忌,喜信讒言,非仆托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請從此辭。”然後躍馬揚鞭,投奔了李世民。

陸德明一介書生,沒有秦叔寶、程知節那樣高強的本領,但他對王世充的那幾套鬼把戲也是鄙夷厭煩到了極點。偏偏王世充不識趣,又想做一出尊儒好學的戲,讓自己的兒子王玄恕拜陸德明為師,還要到陸德明家行拜師禮。陸德明深以為恥,卻不敢明著拒絕。好在他博學多才卻不是書呆子,也采用了其人之道,給王世充父子也唱了一出戲。他買了些巴豆散喝下,躺在床上。王玄恕剛跪到床下,陸德明就拉肚子,臭不可聞。陸德明一句話沒說,便趕走了王玄恕。

李世民攻克洛陽,把陸德明從困厄中解救出來,並禮聘他為秦府文學館學士。陸德明作學士是輕車熟路,學問上沒說的。李世民也讓他兒子李承乾跟著陸德明學習,這一回陸德明倒沒有故伎重演。隨後陸德明又作了太學博士。有一次,唐高祖李淵親臨太學,大儒徐文遠講《孝經》,惠乘和尚講《波若經》,道士劉喜講《老子》,陸德明給他們提問題,反駁他們的觀點,他們都處在下風。可見陸德明在儒學、佛學和道家學說幾個方麵都有深厚而獨特的造詣。

唐太宗即位後,陸德明又作了國子博士,被封爵為吳縣男,但時間不長他就去世了。他著有《經典釋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研究對象還是包容了儒、道兩家。唐太宗後來讀了《經典釋文》,再三稱讚,還賜其家束帛200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