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褚氏父子盛一時(1 / 3)

褚亮是杭州錢塘人,出生於公元560年。當時正是南北朝時期,在南方,陳武帝陳霸先乘亂取代梁朝的統治,自立為帝,建立陳朝。陳的統治維持了32年,褚亮的前29年就在陳朝度過。

褚亮的曾祖父和祖父都在梁代作過官,他父親在陳朝任秘書監。褚亮小時候就很聰明,博覽群書,過目不忘。文章寫得好,又喜歡和名士交往,善於清談。這在當時是很時髦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勢力很大,地位極高,門第決定一切,當官、聯姻都要看門第高低。這些士族出身的人,多是擔任清流美職,事情又少,品秩又高,俸祿還多。這些寄生蟲們每日無所事事,習於逸樂,沉湎酒色,或者服藥、清談,吟詩作賦,時時還來一點神經兮兮的舉動,號稱名士風流。在南朝齊梁以後,士族勢力雖然漸趨衰落,但影響仍然很大,士大夫之類的還是順著這條老路在走。褚亮因為文章寫得好,就更顯眼些,他18歲時去拜訪當時的仆射、大文人徐陵,和徐陵討論文章,徐陵很賞識他,稱讚不已。

陳後主陳叔寶也愛吟詩,聽說褚亮有才學,便讓他賦詩。當時,著名的詩人江總等人都在坐,聽了他的詩都說好。不過,他們說的好也就是詞藻華麗些,比喻豐富些,褚氏父子盛一時典故用得多等等,因為那時候的評論標準和欣賞習慣就是如此,離真正的好差得遠著呢。

陳後主任命褚亮為尚書殿中侍郎。這個官沒當多久就當不成了。隋朝的軍隊揮師南下,一舉平陳。褚亮入隋,當了東宮學士,在隋煬帝大業年間又作了太常博士。

雖然經曆了改朝換代,但褚亮寫文章還是老寫法,前三皇後五帝地胡拉扯,看得人頭暈。隋煬帝想改置宗廟,褚亮上了道奏章,說古論今,旁征博引,滿紙的專用名詞,排比對偶句一拉一串,費了大功夫了。可惜這些功夫都白廢了,楊玄感趁隋朝大軍征伐高麗時發動叛亂,褚亮因為和楊玄感有交情,受了牽連,被貶到西海郡作了個小小的司戶。

當時,農民起義已如星星之火一般在各地爆發,盜賊土匪也大肆劫掠,親戚族人都不能相保。褚亮的一位朋友也被貶往威定縣,於是二人結伴而行。這一對難兄難弟曆盡艱難走到隴山,那位朋友患病身亡。褚亮買棺收殮,安葬在路邊,傷心不已,在樹上題下悼念的詩句。有人把詩記下來,展轉傳誦。不多時間,褚亮的詩句和他患難中不棄朋友的高風亮節就傳遍了京城。

就在這時,金城府校尉薛舉殺了金城令,自稱西秦霸王,又收羅了宗羅等匪盜勢力,聲威大振。大業十三年,薛舉在蘭州稱帝,立其子薛仁杲為太子,國號為秦,任命褚亮為黃門侍郎,把重要機務都委托給他。

薛舉稱帝時已擁有數州之地,士兵十多萬。稱帝後更加緊了擴充實力的步伐。他派將西擊據有武威的李軌,遭到失敗,但薛仁杲攻占秦州之後,又攻打扶風郡,扶風守將唐弼帶兵十萬請降。薛仁杲乘唐弼不備,領兵突襲,唐弼逃走,薛仁杲兼並了唐弼的兵卒,號稱三十萬,謀取長安。結果是遲了一步,一個月前李淵已經先入為主。於是,薛仁杲猛攻扶風,準備奪取一個立足點,再和李淵父子爭關中。

這實際上是一場爭奪帝位的鬥爭。李淵父子初入關中,立腳未穩,如果此戰不利,將無法號令各州,要阻止薛舉父子東取長安也很困難。反過來看,如果此戰李氏得勝,他們盤踞關中的大局就可以定下來。所以,李淵對此戰十分重視,一麵派李世民出兵迎擊,一邊派人到隴右招撫未有歸屬的勢力,在薛舉的周圍搗搗亂。

李世民和薛仁杲硬碰硬地打了一仗,薛仁杲大敗,李世民乘勢追擊,直至隴才撤兵。這一仗打出了李世民的威風,河內太守蕭、平涼留守張隆以及扶風、漢陽各郡都來歸降,隨後,又取得了巴蜀之地。

薛舉遭了迎頭一擊,很害怕,信心也動搖了。他問群臣:“自古天子有降事乎?”開始打投降的主意了。褚亮大概也認為薛舉應該投降,就說:“趙佗歸漢,劉禪仕晉,近世蕭琮,至今猶貴。轉禍為福,自古有之。”沒想到被郝瑗痛斥一頓:“陛下失問!褚亮之言又何悖也!昔漢高祖屢經敗奔,蜀先主亟亡妻子,卒成大業;陛下奈何以一戰不利,遽為亡國之計乎!”薛舉聽了這話也明白過來了,後悔自己問得不合適,急忙改口掩飾道:“聊以此試君等耳。”倒是真試出了郝瑗是個明白人,賞賜有加,倚為心腹。至於褚亮,恐怕就要疏遠了。

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在長安稱帝。六月,薛舉再起大軍,親自率領,攻打涇州、豳州一帶,縱兵虜掠。李淵命李世民為西討元帥,率領劉文靜、殷開山等八總管出兵抗擊。雙方在高對峙,李世民深溝高壘,固守不出。不巧的是李世民又得了瘧疾,就把軍務委托給劉文靜、殷開山等人,又告誡他們說:“薛舉懸軍深入,食少兵疲,若來挑戰,慎勿應也。俟吾疾愈,為君等破之。”李世民的這一戰術是對頭的,但沒有得到落實。殷開山、劉文靜等爭強好勝,又認為對方知道李世民病了一定會輕敵,所以決定出戰。他們在高西南列陣,又仗著人多勢眾,戒備不嚴,結果被薛舉抄了後路,八總管都吃了敗仗,士卒死亡過半。李世民帶著殘兵敗將返回長安,劉文靜等人被免職。

薛舉得勝後,派薛仁杲乘勝圍攻寧州。郝瑗認為應當乘勝直取長安,薛舉讚同他的意見。不料,薛舉暴病身亡,失去了這一良好戰機。薛仁杲繼立為帝,屯兵折城。

李淵派人聯絡李軌,共同謀圖隴西,又派李世民再次出征,討伐薛仁杲。

雙方主力又一次在高對壘。李世民吸取了上一戰的教訓,堅壁不出。眾將請戰,李世民說:“我軍新敗,士氣沮喪,賊恃勝而驕,有輕我心,宜閉壘以待之。彼驕我備,可一戰而克也。”他還下令:“敢言戰者斬!”就這樣把免戰牌掛了兩個多月。

李世民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薛仁杲可耗不起,軍中糧盡,已有部將投降;郝瑗又一病不起;薛仁杲為太子時,又與諸將不和。種種不利因素都困擾著薛仁杲。

李世民看到時機有利,派行軍總管梁實在淺水原安營誘敵。薛仁杲部下大將宗羅立即率領精兵攻打。梁實據險堅守,在營中無水可飲的情況下還堅持了數天。李世民估計對方兵疲,派將軍龐玉在淺水原列陣,宗羅又領兵猛攻龐玉。眼看著龐玉就要支持不住,李世民率領大軍從陣北殺來。李世民身先士卒,唐軍裏應外合,兩麵夾擊,宗羅潰敗。李世民率領兩千名騎兵追擊,他的舅父竇軌抱著馬頭苦諫:“仁杲猶據堅城,雖破羅,未可輕進,請且按兵以觀之。”李世民胸有成竹地說:“吾慮之久矣,破竹之勢,不可失也,舅勿複言!”於是堅決追擊,直殺到折城下。薛仁杲在城下列陣迎敵,李世民據涇水相逼,薛仁杲部下幾名將領臨陣投降,薛仁杲退回城中。天色將晚,李世民部下的各路兵馬相繼趕來,將折城圍了個鐵桶一般。薛仁杲無計可施,隻好投降。

李世民輕騎直逼城下,不用步兵和攻城器具,出其不意地取得折城,不但薛仁杲弄不明白,李世民的部將們也迷惑不解。李世民解釋說:“羅所將皆隴外之人,將驍卒悍;吾特出其不意而破之,斬獲不多。若緩之,則皆入城,仁杲撫而用之,未易克也;急之,則散歸隴外,折虛弱,仁杲破膽,不暇為謀,此吾所以克也。”眾將都佩服李世民用兵如神。

李世民聽說褚亮的大名,專門求訪,禮遇甚厚,請他擔任王府文學,還賜給他四匹馬。從此,褚亮開始為他經曆過的第四個王朝服務。

唐高祖李淵覺得天下漸平,可以享享清福了,就經常打獵遊戲。褚亮開始進諫了。不過他的進諫聊勝於無,補益不大。看看他是怎麼諫的:“臣聞堯鼓納諫,舜木求箴,茂克昌之風,致升平之道。伏惟陛下應千祀之期,拯百王之弊,平壹天下,劬勞帝業,旰食思政,廢寢憂人。用農隙之際,遵冬狩之禮,獲車之所遊踐,虞旗之所涉曆,網唯一麵,禽止三驅,縱廣成之獵士,觀上林之手搏,斯固畋戈之常規,而皇王之壯觀。至於親逼猛獸,臣竊惑之。何者?筋力驍悍,爪牙輕捷。連弩一發,未必挫其凶心;長戟才揮,不能當其憤氣。雖孟賁抗左,夏育居前,卒然驚軼,事生慮表。如或近起林業,未填坑穀,駭屬車之後乘,犯宮騎之清塵,小臣怯懦,私懷戰。陛下以至聖之資,垂將來之教,降情納下,無隔直言。臣叨逢明時,遊宦藩邸,身漸榮渥,日用不知,敢緣天造,冒陳丹懇。”

這是一封標準的封建諫書:先是裏嗦地論證自己進諫是合理的,然後雲裏霧裏地拍皇上的馬屁,說他執政辛苦,打打獵也是符合古禮的;最後才拐彎抹角地提醒皇帝:您可千萬得注意安全嘍!這樣的諫書整個兒是廢話一堆,還自以為有“微言大義”,得意得不行。

平時,褚亮就追隨李世民,陪他吃飯喝酒,談天說地,有時也提點小小的合理化建議。李世民開文學館,褚亮當然是十八學士之一,後來畫《十八學士寫真圖》,褚亮受命作讚,每人四言四句,十六個字,想嗦也嗦不成,倒顯得文字精煉,評價中肯。

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為太子的那一小段時間,褚亮當過太子舍人和太子中允。李世民即位後,又開了弘文館,褚亮為弘文館學士之一。直到貞觀九年以後,褚亮還是作他的學士,隻不過多加了兩個散官頭銜,顯得級別高了一點。貞觀十六年,老先生還被封侯,隨即退休。

李世民東征高麗時,褚亮的兒子褚遂良隨軍同行,李世民還跟褚亮打了個招呼:“昔年師旅,卿常入幕;今茲遐伐,君已懸車。倏乎之間,移三十載,眷言疇昔,我勞如何!今將遂良東行,想公於朕,不惜一兒於膝下耳,故遣陳離意,善居加食。”褚亮還親自上表答謝。

貞觀二十一年,88歲的褚亮到了油盡燈滅的境地。唐太宗李世民再三派人探視、治病,但褚亮還是沉屙不愈,撤手西去。唐太宗停朝一日,以示哀悼。

褚亮有兩個兒子,長子遂賢,賢則賢矣,作為卻不大。次子遂良是個了不得的人物,功業成就遠遠在其父之上。他是一個大書法家,他的字綜合了王羲之、歐陽詢、虞世南諸家之長,又微參以隸書筆法,自創一格,既有方嚴遒勁的風骨,又有疏放妍妙的氣韻,他的代表作《三藏聖教序》等為曆代書家所推崇。同時,褚遂良又是貞觀後期和永徽年間的風雲人物,他是唐太宗臨終托孤的顧命大臣之一,權重位高,最後卻被武則天、許敬宗等人構陷,一貶再貶,最後客死外地。最有意思的是,武則天死時卻下令恢複褚遂良的爵位,有平反昭雪的意思。

褚遂良生於公元596年,隋文帝開皇年間。當時他父親褚亮為東宮學士。大業末年,褚亮被貶往西海郡時,褚遂良也隨之西行。薛舉稱帝後,任命褚遂良為通事舍人。薛仁杲戰敗後,褚氏父子歸唐,褚遂良任秦州都督府鎧曹參軍。

褚遂良聰明好學,博覽文書,又寫得一筆好字,褚亮的朋友、書法家歐陽詢對他十分器重。唐太宗李世民是個多才多藝的人物,喜愛書法藝術,自己寫的字也不錯,善寫“飛白”書,字體蒼勁,大臣們都喜歡,以能得到唐太宗的手書為榮。貞觀十七年的一天,唐太宗大宴群臣,席上書興大發,作“飛白”書以賜群臣。大臣們乘著酒興,忘了君臣之禮,從唐太宗手上搶奪。大臣劉洎甚至登上禦床去搶。有人覺得劉洎犯上,請太宗治罪,太宗開玩笑說:“昔聞婕妤辭輦,今見常侍登床。”未加追究。唐太宗也喜歡和書法家一起研討書藝。虞世南死後,唐太宗曾哀歎過無人可以論詩,無人可以論書,魏徵說:“褚遂良下筆遒勁,甚得王逸少體。”唐太宗立即下令讓褚遂良陪他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