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才略兼具的薛收(1 / 3)

薛收是蒲州汾陰人,他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薛道衡。薛道衡是隋代藝術成就很高的詩人,詩名滿天下,他的代表作《昔昔鹽》在當時十分走紅,文人士大夫幾乎無人不知。同時,他的詩也給他帶來了致命的麻煩,成為他送命的原因之一。我們不妨先看看這首名詩:

垂柳複金堤,蘼蕪葉複齊。

水溢芙蓉沼,花飛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織綿竇家妻。

關山別蕩子,風月守空閨。

恒斂千金笑,長垂雙玉啼。

盤龍隨鏡隱,彩鳳逐帷低。

飛魂同夜鵲,倦寢憶晨雞。

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

前年過代北,今歲往遼西。

一去無消息,那能惜馬蹄。

這首詩寫的是思婦懸念征人的主題,不至於得罪什麼人;在藝術上,雖然還夾雜著齊梁遺風,但更多的是真情實感和精雕細刻,尤其是“暗牖懸蛛網,空梁落燕泥”一聯,通過細節描寫,刻劃出思婦孤獨寂寞的心境,在藝術上很具有獨創性,因為為人激賞,成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事情壞就壞在這一名句上。它引起了一個人的嫉妒,此人便是隋煬帝楊廣。楊廣是一個著名的暴君和浪子,同時又是一個罕見的狂人。他雖然很聰明,會寫點詩文,但他自大成狂,又霸道,不願別人超過他,經常對著群臣吹牛:“天下皆謂朕承藉緒餘而有四海,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矣”。他自以為才高天下,考皇上也該他考上,真正自大到了喪心病狂的程度。

薛道衡曾任內史侍郎,長期掌管機要,很稱職。後來出任襄州總管,楊廣即位後,準備讓他當秘書監。大業五年,楊廣召薛道衡回京。薛道衡到京城後,上了一篇文章《高祖文皇帝頌》,本意是想稱讚一下皇帝他爹,讓皇帝高興一下。沒想到心理變態的楊廣一口咬定,稱讚楊堅就等於諷刺他楊廣,十分仇恨,所以就把薛道衡放在司隸大夫的位子上,準備再找機會治他的罪。當時擔任司隸刺史的房彥謙,也就是房玄齡他爹,一眼就看出了楊廣的歹毒心思,勸薛道衡杜絕賓客,低聲下氣裝可憐躲過一難,可惜薛道衡沒有采納。

當時朝廷正在討論新法令,久久不能形成決定,薛道衡看著心裏著急,就說了一句:“向使高不死,令決當久行。”有人打了小報告,楊廣大怒。奸佞的裴蘊趁機陷害薛道衡,以博取楊廣的歡心。他說:“道衡負才恃舊,有無君之心,推惡於國,妄造禍端。論其罪名,似如隱昧;原其情意,深為悖逆。”楊廣高興地說:“公論其逆,妙體本心。”他們總算網羅到了夠殺頭的罪名。

可憐的薛道衡根本不知道楊廣有這樣歹毒的心腸,自以為所犯的隻是個小過錯,還讓斷案的人早點判。他想著楊廣一定會赦免他,到時候有不少朋友要來問候,還讓家裏準備了酒菜,沒想到楊廣下令,讓薛道衡自殺。事出意料之外,薛道衡沒能立即自殺,楊廣便派人勒死薛道衡,並把他的妻子兒女流放到且末。楊廣還惡狠狠地說:“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

薛收因為過繼給叔父薛孺而未遭流放。薛道衡死時,薛收大約十七八歲,立誌不仕隋朝。他小時候就很聰明,12歲就能寫文章,和族兄薛德音、侄子薛元敬被稱為“河東三鳳。”大業末年,郡裏舉他為秀才,他堅決拒絕。

李淵、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薛收逃往首陽山,“將協義舉”,隋朝的蒲州通守堯君素知道薛收有才能,多謀略,想收羅為己用,便派人接薛收的母親王氏到蒲州城去住,於是薛收也到了蒲州。

當時,隋將屈突通,堯君素等共守河東,李淵從太原南下,遇到屈突通的頑強抵抗。李世民等建議放棄河東,從龍門渡黃河入關中,直取長安;裴寂卻主張先打下河東再取長安。最後李淵采取了一個折衷的辦法,留一部分兵力打河東,自率大軍入關中。屈突通隨即令堯君素留守河東,自己領兵直奔長安,結果在潼關一帶被李淵部下的劉文靜阻止,不得前進,相持一個多月,雙方互有勝負。從整體上看,屈突通孤軍難支,日子一天比一天難過。有人勸屈突通投降,屈突通不答應,每每摸著自己的脖子說:“要當為國家受人一刀耳!”

李淵占領西京後,屈突通率兵東下洛陽。部將多有叛降,屈突通被圍,自知逃不脫,下馬向東南方向哭拜:“臣力屈兵敗,不負陛下,天地神,實所鑒察。”

屈突通力屈方降,夠硬氣的,沒想到堯君素比他還硬氣。李淵多次派人攻打,就是打不下來。李淵派屈突通去勸降,兩人相見,唏噓流淚。屈突通讓堯君素投降,堯君素說:“公為國大臣,主上委公以關中,代王付公以社稷,奈何負國生降,乃更為人作說客耶?公所乘馬,即代王所賜也,公何麵目乘之哉!”屈突通說:“籲,君素,我力屈而來!”堯君素回答:“方今力猶未屈,何用多言!”屈突通滿麵羞慚地退了回去。

唐兵圍城日久,不能攻克,李淵再三派人勸降,還送給金牌一麵,保他無罪,堯君素都不答應,他的妻子也到城下勸降,被他一箭射死。

堯君素想方設法和洛陽的隋軍取得聯係,準備配合王世充共同對付李淵。薛收一看前途不妙,乘夜翻越城牆,投奔了李淵。

房玄齡把薛收推薦給李世民,求賢若渴的李世民立即召見。兩人談得十分投機,李世民立刻任命他為秦王府主簿和陝東道大行台金部郎中。他跟隨李世民轉戰東西,並在討平王世充、竇建德之戰中立下奇功。文書露布之類的,多出於薛收的手筆,寫得又快又好:“馬上即成,曾無點竄。”

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之後,揮師東征,準備消滅盤踞洛陽的王世充,這是李世民第二次攻打東都洛陽。在此之前,武德元年正月,李淵曾派李世民、李建成督軍十餘萬,掃蕩東都。軍隊逼近東都,派人招諭,城中不應,唐軍無法入城。李世民認為,關中尚不鞏固,打下東都也保不住,就領兵撤回。預計到洛陽隋軍會追擊,就在三王墳打了個漂亮的伏擊戰。隨後,洛陽守將王世充擊敗李密領導的起義軍,並於武德二年自立為帝,國號為鄭。

李世民再次東征,李元吉為副,李建成領兵防備突厥,李世民已無後顧之憂,因而和王世充展開決戰架勢。李世民首先打下洛陽之西的軍事重鎮慈澗,然後派部將史萬寶攻占龍門,王君廓切斷洛陽糧道洛口,劉德威自太行山東圍河內,黃君漢從河陰攻打回洛城,李世民自率大軍駐紮在北邙山一線,形成了對洛陽的軍事包圍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