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曾患夜間多汗,晨起床褥印有人形之濕跡,平素最易感冒,當時轉戰各地,亦未多加治療。解放後在京任職,夜汗未現。4個月前,因感冒服阿司匹林,汗出甚多,此後每於晨間3、4點鍾時即出汗如洗,醒後遍身冰冷,不敢再睡。兩個月來不能安眠,精神疲倦,苦惱異常。飲食、二便如常。
舌苔薄白,舌胖有齒痕,六脈芤大,沉取無力。
【辨證立法】
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今陽虛不能衛外,汗液易泄,遂成多汗,擬補氣固表為治。
【處方】
炙黃芪30克
炒防風3克
雲茯苓
神各10克
野於術10克
浮小麥30克
五味
倍子各6克
生牡蠣
龍骨各12克(同打先煎)
炙甘草6克二診:前方服4劑,服至第2劑汗即減少,4劑則汗止,夜汗即除,睡亦通宵安然,精神煥發,希予常服方,以資鞏固。
【處方】
炙黃芪30克
炒防風3克
懷山藥30克
五倍
味子各6克
米黨參10克
雲苓皮10克
浮小麥30克
烏梅肉5克
白薏苡仁30克
野於術10克
生牡蠣
龍骨各12克(同打先煎)
炙甘草6克
炒遠誌6克另:龍骨、牡蠣各60克,五倍子、五味子各15克,研為細粉,擦身止汗。
【解讀】
多汗一證,出自《內經》脈要精微論等篇,指無天熱、運動、服藥等引起出汗的正常因素而汗出異常者。多由機體功能低下,表虛固攝無能所致。施師以玉屏風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防其風寒之邪侵襲,伍用生龍牡、五味子、浮小麥收斂止汗,“汗為心之液”,多汗易於傷及心液,故以茯神、茯苓、薏苡仁養陰強心而治其本。
炙黃芪——炒防風
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利水消腫;防風祛風解表,勝濕解痙,止瀉止血。黃芪甘溫補氣固表扶正,防風辛散祛風解表驅邪。二藥伍用,防風辛散溫通,可載黃芪補氣之功達於周身,黃芪得防風疏散之力而不戀邪,防風得黃芪之固表而不散泄。二藥參合,散中寓補,補中兼疏,動靜結合,相輔相成,固表止汗之力益彰。用於治療表虛自汗,四肢酸楚等症以及虛人易患的感冒諸症。
黃芪、防風伍用,選自《王旭高醫書六種》玉屏風散。治氣虛表弱,自汗不止者;風邪久留而不散者亦宜。李東垣曰:“黃芪得防風而功益大,乃相畏而相使也。”王晉三《古方選注》曰:“黃芪性鈍,防風性利。鈍者受利者之製耳。惟其受製,乃隨防風周衛於身,而固護表氣耳。”黃芪、防風各等份,《醫宗金鑒》謂之防風黃芪湯。治中風不能言,脈遲而弱者。柯琴曰:“夫風者,百病之長也。邪風之至,急如風雨,善治者治皮毛,故以防風以驅表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黃芪以鼓舞正氣。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補,相須相得之義也。”
黃芪合防風能固衛疏表,所謂黃芪得防風則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則祛邪而不傷正。二藥合用,功在防禦外邪入侵。古人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治風者,不思無以驅之,而患無以禦之,去者自去,來者自來,邪氣留連,終無期矣。”近人謂,黃芪含有“幹擾素”,能增強人體抵抗力,防禦外邪感染,此正前人所述的黃芪合防風之功效。
曾用玉屏風散治一婦人惡風,夏日常以巾裹首,身著夾衣,冬日重絮不敢見風,藥十數劑而愈。也常用來治療經常感冒的患者,以及患風疹塊(蕁麻疹)非發作時投之,用於扶正,減少發作,減輕症狀,鞏固療效。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五味子——五倍子(見第219頁)。
烏梅肉——五味子(見第2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