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藻、昆布伍用,名曰二海丸。出自《證治準繩》。治氣癭(多因氣傷肺氣,複被外邪所襲而成。瘤體軟而不堅,皮色如常,無寒無熱,喜怒時多增大或縮小)。
治療腫瘤諸症用量宜大,可用到30~60克。
浙貝母——夏枯草
浙貝母又名浙貝、象貝、大貝。因產於浙江象山、新昌、寧波一帶,故名浙貝、象貝。開泄宣肺,止咳化痰,清火散結;夏枯草瀉肝膽火鬱,以解毒明目,暢利氣機以散鬱結。二藥伍用,清肝火、解毒熱、散鬱結、消瘰鬁之力增強。用於治療瘰鬁(類似淋巴腺結核)、癭瘤諸症。
浙貝母、夏枯草伍用是為治療瘰鬁(頸淋巴結核,慢性淋巴結炎)而設。臨證之際,常與海藻、昆布,生牡蠣、玄參合用。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生牡蠣——玄參(元參)
玄參苦寒,瀉火解毒,清熱涼血,甘寒養陰,生津潤燥;牡蠣鹹寒,軟堅散結,製酸止痛,重鎮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玄參以解毒為主,牡蠣以散結為要。二藥參合,互相為用,滋陰涼血、瀉火解毒、軟堅散結、治瘰消腫之力益彰。用於治療痰火凝結,瘰鬁、癭瘤、痰核諸症。
玄參、牡蠣伍用,出自《醫學心悟》消瘰丸,以玄參、煆牡蠣、貝母各等份,煉蜜為丸,治療瘰鬁。施老經驗,宜與夏枯草、浙貝母等藥伍用,其效更著。
石決明——草決明(見第47頁)。
注:龍眼肉又名桂圓肉。味甘氣溫。入心、脾經。有益心脾、補氣血、安心神之功。甲亢之證屬陰血虧損者甚宜。
第五節疝
韋某男17歲病曆號53、2、390
左陰囊腫大已8日,按之作痛,臥時可以回縮,站立行動則下墜增大。經北京某醫院診斷為腹股溝疝,本人不欲手術,求診中醫治療。
舌苔正常,六脈沉弦。
【辨證立法】
疝氣多屬虛寒,蓋寒主收引,引抽作痛,虛則氣陷故下墜也。脈沉為裏,弦則肝氣不行,宜於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
【處方】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米黨參6克
廣陳皮6克
醋青皮5克
炙升麻3克
炙甘草3克
炙黃芪12克
酒當歸10克
台烏藥6克
鹽橘
荔核各6克
野於術5克
川楝子10克(醋炒)
醋延胡索10克二診:服藥8劑,左陰囊已不下墜,亦未作痛,希予丸方鞏固,以防再發。
【處方】
早、晚各服補中益氣丸10克;午服茴香橘核丸6克。白開水送服,連服10日。
【解讀】
疝之為病,泛指體腔內容物向外突出的病證。多伴有氣痛症狀,故有疝氣、小腸氣、小腸氣痛等病名。如突出於腹壁、腹股溝,或從腹腔下入陰囊的腸段。其發病機製,中醫認為多與肝經有關,故有“諸疝皆屬於肝”之說。施師告雲:疝氣病多見於老年人及幼兒,以其中氣不足,氣虛下墜,提固不利也。多因寒氣引發,古人稱之為寒疝,每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方,隨症加減,療效頗為滿意。然須早治,若已年久,治愈較難。須手術者,切勿姑息,以免驟變。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米黨參——炙黃芪(見第109頁)。
川楝子——延胡索(見第305頁)。
橘核——荔枝核(見第168頁)。
醋青皮——陳廣皮(陳皮、橘皮)(見第82頁)。
第六節多汗
李某男69歲病曆號52、12、453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