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質紅,苔薄白,脈沉數而細。
【辨證立法】
脾胃鬱熱,症現口唇腫爛,大便燥結,久則燥熱入血,鬱滯生斑。心主血,心火過盛則心慌多夢。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活血為法。
【處方】
綠升麻1.5克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酒玄參12克
火麻仁15克
東白薇6克
北細辛1.5克
晚蠶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
紫花地丁
蒲公英各6克
炒遠誌6克
川黃柏10克
杏仁各6克(同搗)
炒蒲黃10克
紫草根5克
生甘草5克二診:服藥10劑,口唇癢止,潰瘍也極見好轉,睡眠安穩,心慌,頭暈均效,腿上紅斑未現,希望用常方鞏固。
仍遵前法,每周服2劑,至愈為度。
【處方】
綠升麻1克
東白薇6克
青連翹10克
炒皂角子
晚蠶沙各10克(同布包)
火麻仁15克
北細辛1克
紫花地丁
蒲公英各6克
杏仁各10克(同搗)
生甘草5克
川黃柏10克
紫草根
浮萍各5克
夏枯草10克
炒蒲黃10克【解讀】
本案原屬脾胃鬱熱日久,致成口腔潰瘍,大便燥結,積熱之甚矣。以證來論,三黃石膏湯用之甚宜。然以其脈沉數而細,若用苦寒瀉下之劑,反致熱邪深入,則體力更見衰弱,遂以清熱、養陰、潤燥、兼用活血之法,兩年夙疾,十劑大效。審脈識證,具見巧思。方中升麻、細辛不獨載藥上升直達病所,配以浮萍,亦取“火鬱發之”之意。黃柏、連翹、白薇、夏枯草、紫花地丁、紫草、生甘草清熱瀉火,桃杏仁、蒲黃活血,寸冬、玄參養陰,麻仁、蠶沙、皂莢潤燥通便。
川黃柏——升麻、細辛
黃柏苦寒堅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製膀胱、命門之火,以退虛熱;升麻升陽散鬱,清熱解鬱,引藥上行。二藥參合,直達病所,瀉火解毒之力益彰。細辛味辛而厚,氣溫而烈,升散走竄,與黃柏、升麻參合,滋陰降火,消腫止痛之力倍增。
朱茯神——朱寸冬(見第26頁)。
晚蠶沙——皂莢(見第16頁)。
紫花地丁——蒲公英(黃花地丁)
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消散癰腫;蒲公英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散結消腫的力量增強。
紫花地丁、蒲公英伍用,善治一切化膿性炎症,但用量宜大,30~60克均可。若治尿路感染,宜與益元散、車前草、墨旱蓮伍用,其效更著。
筆者嚐治一罹腮腺炎男性患兒,主取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伍以金銀花10克,連翹10克,大青葉10克,板藍根10克,柴胡6克,升麻3克。水煎,分為4次服下。藥服2劑,熱退、痛止、腫消一半有餘,遵效不更方之旨,原方又進2劑,病即告愈。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紫草——浮萍
浮萍體輕氣浮,偏走氣分,善清氣分邪毒,以散風、祛邪、透疹、利尿;紫草專入血分,長於清血分熱毒,以清熱涼血、解毒化斑。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兩清,透疹解毒,祛風止癢,其功益彰。
第二節蕁麻疹
一、積滯內停,外受風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