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胃積熱
範某女48歲病曆號52、1、96
齒齦腫脹,口舌均有淺潰瘍,疼痛流涎,咀嚼不便,妨礙飲食,喉間阻悶不暢,頭暈,大便幹結,小便黃,睡眠不安,病已逾月。
舌尖紅、苔黃、脈弦數。
【辨證立法】
口屬脾胃,舌屬於心,齒齦腫脹,口舌生瘡,是為脾胃積熱,心火上炎之症。擬用清瀉法。
【處方】
升麻
細辛各3克
大生地10克(同搗)
酒軍炭6克
炒枳殼5克
生甘草3克
酒黃連3克
芩10克
青連翹10克
金銀花15克
山梔衣6克
牛蒡子6克
苦桔梗5克
川黃柏10克另:生蒲黃粉30克塗搽患處,每日4~5次。
二診:服藥3劑,齒齦腫、舌潰瘍有減輕。仍按原法立方。前方去黃柏,枳殼易為枳實6克,加蒲公英15克。蒲黃粉末用完仍繼續塗搽患處。
三診:服藥2劑,諸證均愈,大便已暢,食眠亦佳,恐其再發,特再就診。囑其效不更方,照前方再服2劑,隔日1劑。
【解讀】
口腔潰瘍與中醫的“口瘡”類同。《醫貫》:“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症見口腔內唇、頰、上齶等處黏膜,出現淡黃色或灰白色之小潰瘍麵,單個或多個不等,呈橢圓形,周圍紅暈,表麵凹陷,局部灼痛,反複發作,影響進食,痛苦頗甚。論病因有因心火上炎,熏蒸於口;有因脾熱生痰,痰火互結,上聚於口;有因脾腎兩虛,虛火上擾於口。施師治療此症,常以涼膈散、清胃散、清胃瀉火湯、甘桔湯加減為主,並常用生蒲黃粉塗搽患處,或用柿霜餅噙化,每收速愈之效;《千金方》載重舌生瘡,蒲黃末敷之,不過三上瘥。柿霜,《本草綱目》載:柿霜,清上焦心肺熱,生津、止渴、化痰寧嗽,治咽喉、口舌瘡痛。
大生地——細辛——升麻
大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補腎養心。細辛氣味香竄,升散之力頗強,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之功。二藥伍用,以細辛之升散,引幹地黃之甘寒,直達上焦,共奏清熱止痛之效,而無燥烈升散之弊。升麻體輕升散,升陽散鬱,清熱解毒,引藥上行,與大生地、細辛參合,直達病所,清熱解毒、止痛之力益彰。
酒黃芩——酒黃連(見第12頁)。
牛蒡子——青連翹(見第36頁)。
黃連——細辛
黃連苦寒,清熱解毒,瀉心胃之火;細辛升散走上,祛風止痛。二藥伍用,以細辛之升散,引黃連直達病所,共奏清熱解毒、瀉火、消炎、止痛之功。用於治療口舌生瘡。
黃連、細辛伍用,出自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名曰兼金散,善治口瘡,並雲:“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最得製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驗之臨床,治口瘡療效甚好。
苦桔梗——甘草
桔梗辛開苦降,專入肺經,宣散升提,利咽止痛,為治咽痛、音啞之要藥;甘草味甘性平,生用性涼,解毒消腫,瀉火利咽,緩急止痛。二藥伍用,直奔咽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益彰。
桔梗、甘草伍用,名曰甘桔湯。出自《傷寒論》。桔梗1兩,甘草2兩,水煎,分3次服。治少陰病咽喉痛。施師用來治療口腔潰瘍,蓋桔梗辛開苦降,但辛而不燥,苦而不峻,質輕升浮,載清熱解毒之品直達病所。甘草用其生品,取其清熱解毒之功是也。諸藥參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促進潰瘍麵愈合之力增強。
二、維生素B2缺乏症
汪某女25歲病曆號51、10、434
病起於兩年前,初時口唇發癢,夜晚尤甚,繼而形成潰瘍,流水結成黃痂,經久不愈,飲食俱痛,苦惱異常。經北京某醫院診斷為維生素B2缺乏症。近來兩腿出現紅斑,有熱痛之感,頭暈痛,心慌,睡眠多夢,習慣性便秘,飲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