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早服天王補心丹1丸;午服八寶坤順丸1丸;晚服參茸衛生丸1丸。白開水送服,連服30天。
四診:服藥30日,月經未見,精神極好,前有之頭暈、目眩、心跳、耳鳴諸證逐漸消失,食睡均佳,囑再服丸藥1個月。
五診:又服丸藥1個月,情況很好,月經仍未至,遂停藥1個月。現症:食後惡心、嘔吐,畏油膩,喜食酸,六脈均滑,已有懷孕現象,擬和胃止嘔法。
【處方】
砂仁
豆蔻殼各5克
玫瑰
厚樸花各6克(後下)
旋覆花5克
半夏曲6克(同布包)
廣皮炭各6克
野於術5克
香稻芽10克
白扁豆24克
炙甘草3克注:五診後閱月,患者生一男孩,因乳汁不下又來診視,為之處方下乳。
【解讀】
施師屢雲:女子婚後生育,本是生理功能,除子宮卵巢有生理之缺欠或實質病變不能生育外,凡不孕者,總是因病影響功能所致。治愈其病則能受孕。
患者每因婚久不孕頗為苦惱,經治之後而能生育又欣喜無比。其實女子生育本屬正常,不足為奇。本案即是一例,治以調經養血,月經期準,病症消失自然懷孕。
生地黃——熟地黃(見第48頁)。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當歸身——川芎(見第279頁)。
鹿角膠——阿膠珠(見第311頁)。
阿膠——艾葉
阿膠(見第133頁)。
艾葉(見第303頁)。
阿膠質潤不燥,為補血之上品,補絡止血,滋腎水,潤肺燥;艾葉芳香辛溫,溫經散寒,暖宮止痛,止血助孕。二藥伍用,相互促進,補血調經,止血安胎之力益彰。
杜仲——續斷(見第48頁)。
豆蔻殼——砂仁殼(見第17頁)。
厚樸花——玫瑰花(見第30頁)。
旋覆花——半夏曲(見第12頁)。
青皮炭——廣皮炭(陳皮炭)(見第82頁)。
三、陰癢(濕熱下注)
王某女67歲病曆號50、12、140
陰部瘙癢,已有年餘。搔甚則出黃水,其癢難忍,影響睡眠。經停於48歲,白帶多,大便三四日一解。
舌苔黃膩,六脈沉滑。
【辨證立法】
脈證合參,濕熱為病已無疑議。濕熱下注則陰部瘙癢,時出黃水,並見白帶綿綿。治之宜清肝膽瀉濕熱,以肝脈絡於陰器也,化裁龍膽瀉肝湯為治。
【處方】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龍膽草5克
海螵蛸10克
酒當歸10克
晚蠶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
北細辛1.5克
大生地10克(同搗)
酒川軍6克
白杏
薏苡仁各6克
車前子
草各10克(同布包)
川楝子10克
桑螵蛸10克
酒川芎5克
粉甘草3克二診:服藥4劑,瘙癢依然,但黃水較少,大便隔日1次。前方加花椒1.5克,烏梅炭5克,鹽知母10克,鹽黃柏6克。
另用熏洗方:蛇床子30克,百部30克,花椒15克,煎湯外用。
三診:前方服10劑,又加用熏洗方,瘙癢大減,希予常服方回鄉。
【處方】
龍膽草3克
北細辛1.5克
熟地黃各6克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炙甘草3克
鹽知母
黃柏各6克
川楝子10克
酒川芎5克
黑芥穗5克
生白果10枚(連皮打)
北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桑螵蛸10克
川花椒2克【解讀】
陰部瘙癢,時出黃水,多見濕熱下注之證,清熱利濕為主要治法。然清熱宜清肝膽之熱。東垣治陰癢以龍膽、柴胡為君,以肝脈絡於陰器,濕熱下注於此也。施師之經驗:黑芥穗、白蒺藜,用於瘙癢殊效,蓋芥穗有泄熱散風之效,炒黑則入血分,於此處用之,有清熱清血之效,白蒺藜則有鎮靜止癢之功。兩者相伍,散風行血止癢,治風疹瘙癢殊效。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晚蠶沙——皂莢(見第16頁)。
大生地——細辛(見第49頁)。
車前子——車前草(見第13頁)。
桑螵蛸——海螵蛸
桑螵蛸得桑木之津液,稟秋金之陰氣,善滋腎助陽,固精縮尿;海螵蛸生於海水中,稟水中之陽氣,能收斂止血、止瀉,固精止帶,製酸止痛。二藥伍用,一陰一陽,陰陽相合,補腎助陽,收斂止血、止帶,澀精、縮尿的力量增強。
桑螵蛸、海螵蛸參合,為施老習用。海螵蛸功擅止血、製酸,亦可固精止帶,尚無補益之功;桑螵蛸功專固精縮尿、且有益腎之力。二藥相合,收澀作用益彰,故凡下元不固引起的前後二陰的病變均可選用。
白杏仁——白薏仁(見第66頁)。
鹽知母——鹽黃柏(見第163頁)。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見第47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