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診:藥服30日,月經來時已大為減少,白帶亦不多見,精神好轉,仍用丸藥治療。
【處方】
早服參茸衛生丸1丸;午服龜齡集半瓶;晚服玉液金丹1丸。白開水送服,連服1個月。
三診:服藥1個月,因月經未來遂停藥,今已兩屆經期天癸未見,時時惡心欲吐,已有懷孕現象,頭暈,少腹墜,患者已流產2次,希望保胎,擬和胃保胎治之。
【處方】
黑升麻
芥穗各3克
玫瑰
玳玳花各5克(後下)
野於術5克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山茱萸25克
桑寄生10克
白扁豆24克
砂仁3克
大熟地10克(同搗)
阿膠珠10克(另烊兌服)
鹿角膠6克(另烊兌服)
炙甘草1.5克
四診:服藥6劑,頗覺平妥,食欲好轉,希予常方保胎。前方去升麻、芥穗、柴胡、杭芍,加黨參10克,黃芪12克,白術5克,枸杞子10克,每周服1~2劑,至臨產時停服。
【解讀】
習慣性流產,多屬衝任不固,子宮無力,胎兒至一定重量,子宮因固攝不住即行流產,大體虛證為多。健脾則固氣,補腎則胞宮力強,胎可以安全足月而產。
鹿角膠——阿膠珠(見第311頁)。
黑升麻——黑芥穗(見第102頁)。
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大熟地——砂仁(見第49頁)。
玫瑰花——玳玳花
玫瑰花理氣解鬱,和血散瘀;玳玳花理氣寬胸,疏肝和胃,開胃止嘔。玫瑰花偏走血分,以和血散瘀為主;玳玳花偏入氣分,以理氣散結為要。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調,芳香化濁、醒脾開胃、理氣止痛、化濁安胎的力量增強。
野白術——條黃芩
白術甘溫味厚,陽中之陰,可升可降,補脾益氣,健中增食,燥濕利水,固下安胎;黃芩苦寒而降,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去熱安胎,又善除胃熱,瀉肝、膽、大腸之火。二藥伍用,一補一瀉,一溫一寒,相互製約,相互促進,清熱涼血,補脾統血,瀉火利濕,安胎的力量增強。
白術、黃芩伍用,名曰良方白術散。出自《景嶽全書》,治妊娠傷寒內熱等症。清·張璐雲:“黃芩助白術安胎,蓋黃芩能清熱安胎,白術能補脾統血也。此惟胎熱升動不寧者宜之。”
朱丹溪稱黃芩、白術為安胎之聖藥,夫芩術非能安胎者,乃去其濕熱而胎自安耳。根據臨床體驗,白術、黃芩伍用,善治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等症。還可用於習慣性流產諸症,若與杜仲、續斷合用,其效更著。
三、眩暈
程某女34歲
懷孕5個月,隻是頭暈,別無他症。
舌苔正常,脈象滑但不滿指。
【辨證立法】
妊娠5個月,氣血多養胎兒,不能上榮於腦,故生頭暈,脈不滿指,實是血虛也。治宜氣血雙補。
【處方】
炙黃芪10克
當歸身5克
白薇5克
桑寄生15克
桑葉6克
黃菊花10克
炒遠誌5克
酒生地10克
黑芝麻18克(研)
阿膠珠6克(另烊兌服)
鹿角膠6克(另烊兌服)【解讀】
妊娠之際,血多下行以養胎兒,故不上榮,遂致頭暈,血虛易生熱,方中用白薇、生地黃、菊花者即清虛熱也,用桑葉者引藥上行兼清頭目之意,患者服藥四劑,頭暈大為轉好,曾來電話詢問是否再服,囑留此方,若再頭暈可服數劑。
炙黃芪——當歸身(見第101頁)。
桑葉——黃菊花
桑葉質輕氣寒,輕清發散,能升能降,為疏散風熱、宣肺泄熱、潤肺止咳之要藥;菊花質輕氣涼,能輕走上,善疏風清熱、清肝明目。桑葉長於散風,菊花長於清熱。桑葉清疏之力較強,菊花清疏之力略弱。故二藥協同為用,疏風清熱、解毒退熱、清肝明目、除頭昏暈效力增強。
鹿角膠——阿膠珠(見第311頁)。
桑葉——黑芝麻(見第246頁)。
四、妊娠泌尿係感染(子淋)
劉某女28歲
第二胎妊娠5個月,半月前感覺排尿不暢,初不介意,繼則加重,小便頻數,艱澀不爽而酸痛,色黃,大便幹燥,食欲欠佳,夜眠不安,易發煩躁。
舌苔白,根部發黃。脈象滑數。
【辨證立法】
妊娠小便難,乃熱鬱膀胱,津液虧少,氣化不行所致。宜用清熱通淋,調氣潤燥以治。
【處方】
川石韋
萆薢各6克
炒枳殼6克
台烏藥6克
酒條芩6克
麥冬各6克
火麻仁12克
益智5克
甘草梢3克
生地黃10克
南花粉10克
山梔5克
茯苓10克二診:服藥2劑.尿頻大減,尿時仍有澀痛之感大便已通,眠食轉佳,原方去火麻仁加淡竹葉5克。
【解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