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寄生
枝各15克
野於術5克
益智5克
白薏苡仁12克
二診:服藥4劑,諸症均有所減輕,但非顯效,病已2年,氣血雙虧,絕非數劑可愈。前方去桑枝、桑寄生。加功勞葉10克,金狗脊15克,再服10劑。
三診:前方服12劑,精神漸旺,白帶大減,月經尚未及期,然腿痛足腫均效,氣短自汗亦好,仍遵前方加力。
【處方】
桂枝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米黨參10克
益智5克
宣木瓜6克
川附片5克
當歸身10克
炙黃芪12克
漢防己10克
炙甘草3克
砂仁5克
大熟地黃10克(同搗)
野於術5克
功勞葉12克
四診:服藥8劑,期間月經已來,量較多,色亦鮮,白帶甚少,食欲增強,腿已不痛,足腫亦消,前方可以常服。
【解讀】
白帶極多,係屬氣虛提攝無力,月經量少,則為榮血不足之征,補中則固氣,養血則和榮,益命門之火則化氣布精於周身,本方著重調理氣血補中通陽,收效之速在於施治得體。
杭白芍——桂枝(見第2頁)。
黨參——炙黃芪(見第109頁)。
炙黃芪——當歸身(見第101頁)。
大熟地黃——砂仁、細辛(見第48頁)。
桑寄生——桑枝(見第182頁)。
金狗脊——功勞葉(見第270頁)。
二、年老腎虛
曲某女69歲病曆號59、5、171
天癸已斷20年,近歲帶下日甚,時紅時白,經年不絕,頗以為苦。腰酸楚,全身乏力,大便秘結,小便失禁,食少,睡不安。
舌苔滑白,六脈濡弱。
【辨證立法】
年將七旬,脈現濡弱,氣血虛損之象,任脈主胞胎,其為病,帶下瘕聚。更年期後時患帶下者,任脈不充之故耳。腰為腎府,腎司二便,腎氣虛則腰酸楚而二便失常,擬補腎固氣養血法為治。
【處方】
砂仁5克
大熟地黃10克(同搗)
覆盆子10克
炒遠誌10克
桑螵蛸10克
炙甘草3克
川杜仲
續斷各10克
益智5克
米黨參10克
生白果12枚(連皮打)
五倍
味子各5克
山茱萸12克
阿膠珠10克(另烊兌服)
鹿角膠
6克(另烊兌服)二診:服藥10劑,帶下大為減少,全身亦感有力,小便失禁好轉,大便則尚幹燥,年事已高,氣血非一時可恢複。服藥既效,可作常用方,並加服參茸衛生丸,每日1丸服之。
【解讀】
前世醫家論帶下雲:赤者熱入小腸,白者熱入大腸,由是帶下赤白皆為熱證。實際亦不盡然,施師治此高年老婦,審脈察證是全屬虛象,故從補腎固氣養血著手,收效甚速。若屬腫瘤引起帶下者,則須另作考慮。
大熟地黃——砂仁(見第49頁)。
五味子——五倍子(見第219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
鹿角膠——阿膠(見第311頁)。
第三節妊娠病
一、妊娠惡阻(胃熱氣滯)
梁某女25歲病曆號52、5、800
妊娠3個月,有饑餓感而不欲食,飯後胸間堵悶欲吐,口幹不喜多飲。
舌苔薄微黃,脈滑數。
【辨證立法】
妊娠惡阻,多見於懷孕初期,若已3月,仍不欲食,則為鬱熱結滯,脈滑數亦足證明。擬用和胃清熱法為治。
【處方】
白扁豆3克
金石斛10克
砂仁
豆蔻殼各5克(同打)
北沙參12克
香稻芽10克
厚樸
玫瑰花各5克(後下)
酒條芩6克
炒枳殼5克
旋覆花
炒半夏曲各6克(同布包)【解讀】
妊娠之際,經血即閉,血脈不通,經絡痞澀,故易生熱,氣滯賁鬱,饑不欲食,口幹亦不喜飲。治之不宜過用香燥藥物。白扁豆為緩和滋養之品,治妊娠不食或嘔吐最宜,沙參、酒芩、石斛既能清熱又益胃陰,砂仁、豆蔻開胃止嘔,芳香可以化濁,此類方治惡阻或不食,性平和而效果甚良。
厚樸花——玫瑰花(見第30頁)。
砂仁殼——蔻仁殼(見第17頁)。
半夏曲——旋覆花(見第12頁)。
二、習慣性流產(滑胎)
施某女22歲病曆號51、9、610
18歲月經初至,20歲結婚,流產兩次。每屆天癸之期,經水特多,白帶綿綿,全身酸軟無力,精神萎靡。
舌苔正常,脈象細弱。
【辨證立法】
經、帶均多,日久體力虧損,雖在壯年,脈細弱,身酸軟,仍屬虛證,結婚2年,流產2次者,子宮無力也。擬以丸藥補腎健脾調經。
【處方】
早服定坤丹半丸;午服參茸衛生丸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白開水送服,連服1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