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楝子、延胡索伍用,名曰金鈴子散,出自《活法機要》。治熱厥心痛,或發或止,久不愈者。近代醫者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氣鬱化火所引起的胸腹脅肋疼痛,或痛經,疝氣痛,時發時止,食熱物則疼痛增劇,舌紅苔黃,脈弦或數。筆者體會,它的治療範圍很廣,不論肝、膽、脾、胃、心、腹疾患,還是婦女痛經,以及疝氣疼痛等症,凡屬氣滯血瘀,兼見熱象者,用之均宜。
生熟地——砂仁(見第48頁)。
二、月經過多(崩漏)
(一)子宮黏膜下肌瘤(脾腎雙虧)
靳某女29歲病曆號59、1、14
3年前由於過勞,適屆經期,遂致淋漓不斷。時多時少,日無間斷,色黑紫有血塊。腰腿酸楚,少腹墜痛,頭暈氣短,倦怠無力,經北京某醫院檢查診斷為子宮黏膜下肌瘤,本人不願手術,故求診中醫設法。
舌質淡並有齒痕,六脈沉遲而弱。
【辨證立法】
月經淋漓不斷,業已3年,氣血雙虧,虛寒為祟,血色黑紫有塊,非熱結之瘀,實係出血緩慢,稽留時久,凝結所致。察其脈沉遲而弱,舌質淡紅,均非熱證可知,擬升陽補中固澀為治。
【處方】
白術炭各6克
生地黃炭各15克
米黨參10克
陳阿膠10克(另烊兌服)
紫厚樸5克
川續斷
杜仲各10克
血餘炭
赤石脂各10克(同布包)
幹薑炭3克
鹿角膠10克(另烊兌服)
炙甘草3克
黑芥穗
升麻各5克
五倍
味子各5克(同搗)
山萸炭18克
祁艾炭10克二診:服藥10劑,此間曾血止兩日,為3年來未有之現象,而後血又再來,量甚少,色亦轉淡紅,頭暈漸好,仍覺倦怠。
前方照服,另用仙鶴草60克,荷葉30克,紅雞冠花炭60克,伏龍肝90克,煮湯澄清代水煎藥。
三診:又服10劑,出血大為減少,有時如紅帶,氣短心跳,頭暈均效,精神亦轉佳,腰腿酸楚減輕,擬用丸方鞏固。
【處方】
早服定坤丹1丸;晚服玉液金丹1丸。
【解讀】
月經淋漓不斷之症,以八綱辨之,治法各異。然醫者多以出血為熱,尤以血色黑紫辨為熱結,投以涼血止血之藥,溫陽之藥,似為忌用,張石頑曾為文辯駁。本案之有顯效,在於辨證準確,用幹薑、艾葉以暖子宮,反見血量減少,血色轉鮮。施師用炭藥以止血,效果殊佳,用升清藥者,下病上取之也。
黑升麻——黑芥穗(見第102頁)。
蒼術炭——白術炭(見第28頁)。
川杜仲——川續斷(見第48頁)。
生地炭——熟地炭(見第48頁)。
血餘炭——赤石脂(見第133頁)。
五味子——五倍子(見第219頁)。
本案施師運用炭藥甚夥,其用意有異,黑升麻、黑芥穗升清止血;蒼、白炭固中止血;艾葉炭、幹薑炭暖宮止血;生、熟地黃炭滋陰補血、涼血止血;血餘炭補陰止血,諸藥參合,有補有散,相互為用,止血之功益彰。
施師臨證每遇出血性病證,往往加米醋數兩與藥共煎,其效如神。筆者驗證臨床,屢用屢驗。
注1:紅雞冠花甘、涼,入肝經。涼血止血,治婦人崩中漏下、赤白帶下。
注2:伏龍肝又名灶中黃土、灶心土。味辛、微溫。入脾、胃經。諸凡血證,證屬脾胃陽虛而不能統攝者,皆宜選用。
(二)脾虛肝鬱
藏某女20歲病曆號51、8、635
16歲初潮,經期尚準,半年以來經行雖按期,但時間逐漸延長,每來1周多始完,最近2個月竟淋漓不止,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胸悶脹,食不香,腰酸神疲,二便睡眠正常。
舌苔薄白,脈象沉細有力。
【辨證立法】
素日體弱,又複早婚,氣血未充,是以經行時間延長,脾胃不健,食欲減退,後天補給不足,肝氣鬱結,頭暈目眩,胸悶脹滿。氣不攝血,衝任失固,漸趨淋漓。擬助氣攝血,扶脾健中疏肝解鬱之法。
【處方】黑升麻3克
芥穗6克
熟地黃各3克
砂仁6克(同搗)
厚樸花6克
茅根炭15克
玫瑰花6克
五味
倍子各3克(同搗)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炒建曲10克
阿膠珠10克
米黨參6克
柏葉炭10克
生牡蠣
龍齒各10克(同打先煎)
杭白芍10克
柴胡5克(同炒)
山萸炭15克
鹿角膠6克(另烊兌服)
蓮房炭10克二診:服藥2劑,月經顯著減少,但仍未斷,心跳氣短,頭暈依舊,食不香,胸脹悶,脈象如前,仍按上方加減。
【處方】
黑升麻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