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婦科疾病 (1)(1 / 3)

一、痛經

(一)肝鬱氣滯

郝某女16歲病曆號51、8、482

去歲天癸初行量甚少,經來腹痛,食欲減退,兩脅竄痛,情誌不舒,時生煩躁,形體瘦弱,麵色少華。

舌淡苔膩,脈細緩。

【辨證立法】

情誌不舒,兩脅竄痛,均屬肝鬱,肝為藏血之髒,脾為生血之源,肝病傳脾,血虧不得榮養經脈,衝脈為血海,血不充則經水少而腹痛。擬調衝任,理肝脾法。

【處方】

醋柴胡5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醋祁艾5克

香附米6克

厚樸

玫瑰花各5克(後下)

阿膠珠10克

春砂仁5克

熟地黃各6克(同搗)

酒延胡索6克

月季

玳玳花各5克(後下)

酒川芎5克

酒當歸10克

桔梗各5克

炒枳殼5克

炙甘草3克二診:服藥3劑,食欲增,精神好,兩脅已不竄痛,月經尚未及期,未知經來腹痛是否有效,囑於經前3天再服前方,以資觀察。

三診:每月經前均服前方3劑,已用過4個月,均獲良效,月經量較前增多,血色鮮紅,經期較準,經期腰腹不覺酸痛,精神好,食欲強,麵色轉為紅潤,擬用丸方鞏固。

【處方】

每屆經前1周,早、晚各服艾附暖宮丸1丸,白開水送服。

【解讀】

經來腹痛,多見於初行經時不重視經期衛生,飲冷遇寒,或肝鬱氣滯,或血瘀,或為血虛均可致痛經。

本案則因肝鬱不舒,遂有飲食少進,致血少來源,氣滯血瘀,而引起痛經。初診以繆仲淳之加減正元丹為主方,加延胡索、柴胡、香附、紫蘇梗疏肝理氣,養血調經,服藥後不但經來腹痛治愈,而且氣血漸充,食欲增,麵色亦轉紅潤矣。

杭白芍——醋柴胡(見第11頁)。

生、熟地黃——砂仁(見第48頁)。

當歸——川芎(見第279頁)。

艾葉——香附

艾葉辛香苦溫,回陽救逆,溫經止血,暖胞散寒止痛;香附開鬱調經,行氣止痛。艾葉除沉寒痼冷為主,香附開鬱行氣為要。二藥參合,溫開並舉,調經散寒、理血利氣、通經止痛的力量增強。用於治療下焦虛寒,肝鬱氣滯,以致月經不調、少腹冷痛、宮冷不孕、帶下綿綿等症。

艾葉、香附伍用,出自《壽世保元》艾附暖宮丸。治子宮虛寒不孕,月經不調,肚腹時痛,胸膈脹悶,肢怠食減,腰酸帶下等。

厚樸花——玫瑰花(見第30頁)。

月季花——玳玳花(見第251頁)。

蘇梗——桔梗(見第152頁)。

(二)寒凝血瘀

武某女16歲病曆號53、6、484

13周歲月經初潮,3年間隻來5次,每次腹痛甚劇,量少色黑,別無他證。

舌苔正常,脈象沉遲。

【辨證立法】

《諸病源候論》雲:“婦人月水來腹疼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衝任之脈。”故脈象沉遲,經來腹痛,治以調衝任、散寒濕為宜。

【處方】

鹽荔

橘核各10克

祁艾葉6克

醋香附10克

益母草12克

炙甘草3克

砂仁5克

熟地黃各6克(同搗)

酒延胡索10克

川楝子6克

台烏藥6克

醋柴胡

桂枝各3克

杭白芍10克(同炒)

酒當歸10克

酒川芎5克

阿膠珠10克二診:服藥6劑,適屆經期,竟然未痛,遵囑每於經前1周即服此方數劑。

【解讀】

痛經之為病,因寒者多,因熱者少,辨證正確,治之匪難。本方係化裁艾附暖宮丸,膠艾四物湯,烏附湯諸方,用桂枝、柴胡,則有通調營衛之作用,其效更顯。

橘核——荔枝核(見第168頁)。

艾葉——香附(見第303頁)。

香附——烏藥

香附辛散苦降,不寒不熱,善於理氣開鬱,為婦科調經之良藥。善入血分,故有人稱本品為“血中氣藥”。又長於宣散,能通行十二經脈,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烏藥辛開溫通,順氣降逆,散寒止痛,溫下元,調下焦冷氣。香附以行血分為主,烏藥專走氣分為要。香附偏於疏肝理氣,烏藥長於順氣散寒。二藥伍用,直奔下焦,共奏行氣消脹、散寒止痛之效。

香附、烏藥伍用,出自《韓氏醫通》青囊丸。方由香附、烏藥組成,治一切氣痛。局方加入甘草一味,名曰小烏沉湯,治氣逆便血不止。

香附行血中之氣,烏藥調下焦冷氣。二藥合用,排氣除脹力增。根據臨床觀察,各種原因引起的腹內積氣,脹滿不適,甚則疼痛,用之均易排除濁氣,消脹止痛。對於急、慢性肝炎,表現為午後腹脹者,用之頗效。筆者曾嚐治急性痢疾,症見裏急後重者,用之亦效。清代張璐雲:氣行則後重除也。即是此意。

杭白芍——桂枝——柴胡(見第11頁)。

川楝子——延胡索(元胡)

川楝子苦寒降瀉,清肝火、除濕熱、止疼痛;延胡索辛散溫通,活血散瘀,理氣止痛。二藥伍用,相得益彰,清熱除濕、行氣活血、理氣止痛甚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