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拯救人類的朋友(2 / 3)

許多天以後局長終於沉不住氣了,問他們:

“你們究竟為了什麼?”

“隻想保護珍稀魚類不滅絕!為國家做一點貢獻!”周世武大聲回答。

周世武的回答打動了這位局長,局長的臉色變得柔和了。是的,任何物種一旦滅絕,便永遠不可能再現,生物多樣性正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有多少人認識到這種工作的意義呢?難得這貌不驚人的“個體戶”竟有這樣的情懷……

不但局長受了感動,連搞漁政的工作人員乃至附近的漁民都被感動了。

局長把他們叫進了辦公室,最初答應給他們3條胭脂魚,但聽周世武父子倆激動和滔滔不絕地述說研究所的宗旨是保護、繁殖我國珍稀魚類(包括胭脂魚和被稱為“國寶”的中華鱘、白鱘,被稱為“水中熊貓”“活化石”的達氏鱘和其它國家一、二級保護魚類),維護長江上遊流域珍稀魚類的生態平衡,進行人工馴養、繁殖,合理開發,促進國內外合作與交流,為經濟建設作出貢獻後,便對他們刮目相看了,胭脂魚的數量也從3條、5條……增加到10條。

捧著10條美麗的胭脂魚,周世武父子倆都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臨離開宜昌時,“漁政”又追上來,給他們再增加了一條……

除了11條胭脂魚,這一次他們還帶回了50條中華鱘。

航運和陸運都沒有談成,隻有坐租來的鐵駁船回到宜昌。一路上,他們對待這些珍稀動物像對待年幼的嬰兒一樣,每天用人工提取江水換水兩次補氧——一天的用水量約20噸,手上磨出了血泡,滲出了鮮血,一遇停船便上岸四處挖蚯蚓為種魚喂食……20天後,經過1000多公裏長途運輸後回到了會詩溝,11條胭脂魚隻死亡兩條,50條中華鱘留下了36條,創造了長途運輸親魚前所未有的記錄。

除了種魚遇到的困難外,作為民辦研究所,最大的問題便是資金。

周世武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博士生畢業後去了深圳,成為高級白領;小兒子學的是機械專業,大學畢業後本想也到深圳發展,但看見父親創業的艱難,不忍心撇下不管,便留下了。

國家創辦一個研究珍稀魚類的研究所,往往需要投入上千萬甚至上億元資金,但周世武卻隻有自籌的70來萬元,購買種魚後便所剩無幾,全家人的生活長期隻能靠妻子當教師的工資勉強維持。最困難時甚至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研究所的職工們相繼離去,隻剩下他、小兒子和一個看守門市部的老太太。但是,周世武卻從來沒有動搖,他咬著牙對兒子說:“兒子,哪怕我們隻能喝一口稀飯,也要保證胭脂魚吃肉!”

由於種魚必須吃活餌才便於產卵,父子倆便天天去挖蚯蚓。大熱天,兩人早晨6點鍾便揣著饅頭出了門,中午隻能饅頭就涼水,一直挖到下午四五點鍾……蚯蚓常常生存在汙水溝裏,父子倆便光著上身,隻穿條內褲鑽下去,挖蚯蚓不能戴手套,要憑自己的手感,有時一手挖下去竟滿是牛屎、豬屎甚至是死老鼠……一身汙泥,頭上的汗水黃豆大,惹得許多好奇的老百姓前來圍觀,這個說:“嘖,嘖,太遭孽了!”那個評論:“這兩爺子在搞啥喲?這麼苦!”

一天下來,腰酸背痛,回到家裏,周亮啥感覺也沒有了,隻覺得渴,端起盆子,一口氣便灌了大半盆苦丁茶。

最初,大學畢業的他,確實不能習慣這種生活,也不能習慣看熱鬧的人們詫異的目光和七嘴八舌的評論。但是老爸那正直而堅忍不拔的精神,甚至那近於固執的“死腦筋”卻感染了他,也感動了他。他說:“要是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了一塊擋路石,老爸會敲碎它而我會繞開它,這是我們性格上的不同,但我卻佩服他。”

除了老爸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精神外,吸引周亮的還有研究所許多獨特的、具有開創性的工作。

繁殖胭脂魚時,連續好幾次沒有成功。望著在水裏遊動的胭脂魚和排出的一片片精液,周亮的腦子裏變成一片空白;周世武跑到山頂上對著烏雲滾滾的天空高聲哭喊:“蒼天呀,你為啥這樣不公平?”

在極端的沮喪和一次次失敗的打擊下,周世武曾經嘲諷自己是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和阿Q。

但是,擦幹眼淚後,他們又開始了新的實驗。

他們查閱書本,向專家譚永豐、吳業彪、劉鑒毅等多次請教,再從實踐中反複摸索,父子倆幾乎和魚兒們形影不離,一天到晚都守在水池裏,催產後甚至24小時進行觀察……

老天爺是公平的,功夫不負有心人,胭脂魚人工授精繁殖終於取得了成功,第一次便孵出了4000多尾魚苗。

以後為了讓研究所取得發展,周世武又把四川大學畢業的小兒子周亮送到上海水產大學深造;研究所還招聘了一批水產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並且對他們繼續進行培訓。

當然,研究所前進的道路遠非一帆風順。

為了讓珍稀的魚群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更好地生活、更好地繁殖,1993年7月,周世武將價值約10萬元的1000尾胭脂魚無償地放進了長江,個別股東便和他鬧起了矛盾,最後甚至發展到退股,讓資金本就十分拮據的研究所再次陷入了困境。

禍不單行,一天馴養中華鱘的玻璃缸因質量問題發生爆裂,缸中的15條中華鱘竟觸電而死。周世武心痛得老淚縱橫、渾身發抖,一天一夜不吃不喝……

1994年夏天,宜賓出現了曆史上罕見的大旱,水源幹涸,種魚需要的蚯蚓、線蟲等很難買到,周世武帶著研究所的職工們每天爬山涉水幾十公裏,為種魚們到處尋找食物。

困難中,當地政府和群眾伸出了援助的手,政府撥款3萬元,群眾讓他從水庫中無償引水,還給研究所送菜送米,甚至幫助他們尋找魚食。而所裏的20多名職工,更放棄了工資,隻吃“大鍋飯”,愛妻也竭盡所能,幫助他走出困境……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宜賓珍稀水陸生動物研究所成立不到10年,便創造了四大奇跡:

1993年亞洲獨特物種胭脂魚人工受精孵化繁殖成功;

1993年底到1994年三批中華鱘苗在缸體中培育相繼獲得成功,打破了小水體不能培育中華鱘苗的禁區,屬我國水產界首創,開創了世界先例;

1995年缸體人工繁殖大鯢魚(娃娃魚)獲得成功;

1998年和2000年內塘馴養全人工繁殖達氏鱘(長江鱘)分別獲得成功,為世界首次,新華社曾向全球發表通電。

在進行艱難的科學探索的同時,為了實現研究所維護長江上遊珍稀魚類生態平衡的宗旨,周世武曾經多次無償地將它們放回長江,價值170萬元以上。僅1994年到2000年便自流放走了11.5尾胭脂魚。

1995年10月在北京舉辦的95國際漁業博覽會上,周世武和研究所的成就使中外專家們矚目,國內外不少專家、學者要求購買大鯢魚,美國一位公司總裁多次表示願意和周世武進行投資合作……以後上門求購珍稀魚種的人更多。但是周世武卻多次披上自己書寫的巨幅標語“保護珍稀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珍稀動物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心甘情願地把它們放回了長江。

如今,周世武研究所裏馴養、繁殖的珍稀魚種已有:中華鱘、白鱘、達氏鱘、胭脂魚、大鯢、三線閉殼龜、山瑞鱉、岩鯉、江團、南方大口鯰、白烏魚等等,種類之多,數量之大,居全國之首。而周世武本人也譽滿全球,曾被四川省環保局授予“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先進個人”稱號,並獲得國家環保局和香港“地球之友”聯合評選的’2001地球獎,曾有30多家電視台和報刊——包括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以各種形式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報道,中國黃河電視台還將《周世武的一天》及《周世武》兩部專題片傳送美國斯科拉電視台播放。日本綠化會會長永見浩龍參觀研究所後,寫下了“會詩神溝甲天下,胭脂鱘魚冠全球”的碑文;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專家們考察後都深感驚訝;漁業部東海分局的領導們讚歎說:“我國珍稀魚類物種資源的希望就在會詩溝。”

然而,周世武的內心卻仍然並不輕鬆。他常常談到原國務委員宋健的一段話:“據科學家們觀察統計,目前物種的喪失速度比人類幹預以前的自然滅絕速度要快1000~10000倍,而目前滅絕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達100萬倍。這給人類發出了一個嚴峻的警告:人類務必加強重視保護生態平衡,保護生物多樣性,否則人類將會遭到大自然的報複……”他認為,研究所雖然已經把一些珍稀魚種放回了長江,但力度還遠遠不夠,數量也太少。他希望國家和社會更加重視這項工作,給予研究所更大的實質性的支持,讓成千成萬條瀕危珍稀魚種都能重新在母親河長江出現。

“當我們意識到某一個物種快要滅絕的時候,它們可能已經滅絕了,這是多少金錢也無法挽回的損失,是地球和人類的悲哀。”周世武憂鬱地說。

除了保護物種,維護生態平衡,周世武還有一個想法,便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科、工、貿一體化,帶動一方農民和研究所職工共同致富。

50歲生日那天,周世武曾為自己寫了一首打油詩:“會詩溝裏一溪流,世間默默幾多憂,為展宏圖排眾議,敢為成敗創新猷,東方美人池中現,無私送歸大自然,愚人傻事誰能解,功過自有後人言,小小缸體成果出,上下左右齊拚搏,苦盡甘來共創業,蜀中熊貓不會絕,開拓精神寫新路,改革譜寫新篇章,誓建珍稀水族城,天命之年宿願償。”

目前,周世武的夙願還沒有完全實現,但是宜賓市計委已經批複同意研究所開發珍稀魚類的立項報告,並已轉報四川省環保局和國家環保總局。

我們期望著,在國家和社會的支持下,周世武終能再展宏圖,夙願終能實現。

在大熊貓的故鄉

在對珍稀、瀕危動物的保護中,大熊貓可能是受到全世界最關注的,國際野生生物基金會的會徽上,便有一隻大熊貓的圖案。

大熊貓之所以被人們特別關注,原因之一便因為它是古老的、冰川時期動物的“活化石”。冰川時期絕大多數生物都已經在曆史的長河中逐漸消亡了,隻留下了一些化石供人們研究和猜想,但大熊貓卻是活生生的,生物學家們自然視之為無價之寶了。

原因之二便是它的數量十分稀少。它還保留著萬年前的生殖係統沒有進化,平日總過著孤獨的生活,每年發情交配的時間很短,雄性選擇雌性很嚴格,生下的幼仔又隻有100克左右,很難成活,因此繁殖率很低。目前整個世界上,隻有在中國四川、陝西、甘肅的幾座大山裏才能找到它的蹤跡。

原因之三便是大熊貓的外貌十分可愛。渾身雪白,圓滾滾的,黑黑的耳朵,黑黑的眼圈,它的眼睛其實小而近視,但大大的黑眼圈卻彌補了這個缺陷。再加上它既像一個可愛的玩具又像一個純真的孩子,而黑白兩色的皮毛又使它有一種單純的美,因此便成了人類的寵物。特別孩子們更喜歡它,隻要它一出現,他們便會高興得哈哈大笑,當它爬樹、翻筋鬥、像吃甘蔗一樣地吃竹子時,他們更樂不可支。而成人們呢?也按自己的想法,給熊貓賦予了許多特征,有人曾這樣寫道:“熊貓是屬於高山的,它甘願寂寞,凡是有人氣的地方它都躲開、退讓,一直躲到了高山上。它晶亮的、黑幽幽的眼睛裏是遠古帶來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