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拯救人類的朋友(1 / 3)

——青藏高原上的尋覓——魚癡傳奇——在大熊貓的故鄉

青藏高原上的尋覓

1990年炎夏8月,國際第五屆生態學術討論會野生動物保護專題會在日本築波舉行,17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位專家參加了這次會議,來自中國神秘的青藏高原的專家彭基泰在會議上放映了珍稀動物白唇鹿的野外生態錄像,引起了蒞會專家們的強烈興趣。

這項研究成果獲得了會議頒發的“特別獎”,《北海道新聞》、《每日新聞》等日本報紙曾以《青藏高原追逐野生動物的人》為題,進行了詳細報道。

這不是彭基泰第一次和最後一次獲獎。

1997年彭基泰在馬來西亞第六屆國際雞形目鳥類討論會上曾獲“成就獎”;1993年獲全國綠化獎章,同年,中科院研究“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關係”時,曾總結出了“彭基泰模式”;1996年被評為全國綠化模範;1998年主持了“西藏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管理國際研討會”並獲香港的“伍體賢現代林業基金獎”。

一個僻處中國西部、四川甘孜州的林業工作者,為什麼會引起國內外如此注意呢?

彭基泰1965年畢業於四川林學院,畢業後分配到甘孜州的邊陲小城、金沙江畔與西藏隔江相望的白玉縣。

當時從成都到白玉他整整走了九天,最後是騎了三天馬才走進白玉縣的。

到白玉幾天後他又騎馬下了鄉。

地處青藏高原東南、沙魯裏山北段的白玉是四川著名的林區,騎著馬,他走進了遮天蔽日、美麗幽深的原始森林,沿途看見了數不清的白唇鹿、藏馬雞、熊、短尾猴等等野生動物,它們常常在路邊嬉戲,既不害怕人也不攻擊人。而當地藏族老百姓也十分淳樸、十分善良,不但和動物們和睦相處,而且對他這個來自遠方的年輕人,也給予了許多關心和幫助。

感情豐富、性格直率、熱愛大自然的彭基泰,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個寧靜、美麗的地方,他對自己說:這麼豐富的資源,這麼好的人民,我一定會有用武之地。

於是他在白玉整整工作了20年,並且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藏族語言。雖然多次有機會調回內地,卻一直不願意離開,直到1986年調到甘孜州林業局擔任副局長,才不得不離開了他熱愛的白玉縣。

和五六十年代畢業的許多正直的年輕人一樣,時代賦予他們以理想主義的色彩,而且又極能吃苦。“文革”期間甘孜州首府康定也被波及,但彭基泰並沒有卷進這一場混亂之中,他的心中隻有森林。在氣溫已達零下的冬季,他竟坐著貨車長途跋涉五天五夜,為白玉縣運回了500株蘋果苗……當汽車抵達雀兒山的德格縣時,他已經因為患了高原性肺水腫而陷入昏迷。經過醫院的搶救,年輕的他終於戰勝了死神,三天後醒轉過來……但從此,嚴酷的高原便在他的肺部留下了後遺症。

出院後他對蘋果進行了栽培實驗,三年後,他冒著生命危險引進的蘋果樹終於開出了粉紅色的花朵,並且結出果實。

一麵進行實際工作,彭基泰還一麵寫出了一係列有關森林管護的論文在全國和全省進行交流。1981年,他參加了全國的大熊貓保護會和四川省的自然保護區工作會議後,野生動物保護這一嶄新的課題引起了他強烈的興趣。

當時,整個甘孜州對野生動物的研究還是一片空白,但是彭基泰知道,這裏處於青藏高原向雲貴高原和四川盆地地渡地帶,橫斷山脈縱貫境內,地形複雜多樣,再加上第四紀冰川的往複影響,便成為一個特殊的生態地理區域,形成豐富的生態資源孑遺中心、分布中心、變異中心,是一個豐富的物種基因庫,據不完全統計,僅國家頒布的保護動物就達88種,占全國的21.4%、四川省的53.8%。白玉縣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青藏高原特有物種白唇鹿的集中分布區,數量達3000隻以上。

從此,彭基泰便開始對野生動物保護進行了係統研究,並且結合藏傳佛教眾生平等和不殺生的教義,在白玉縣首先開展了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擔任甘孜州林業局副局長後,他仍然爬高山、鑽老林,一方麵努力取得野生動物資源的第一手資料,一方麵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意義。為此,他曾連續十幾天堅持騎在馬背上,連續60多天擠在顛簸的汽車裏,在高原坑坑窪窪的“天路”上跋涉了7000多公裏,忍饑挨餓,風餐露宿,全州有公路的林區全部跑遍,沒有公路的林區也跑了絕大部分。

1986年以後,他和世界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世界雉類協會、美國紐約野生生物保護協會、日本北海道大學、中科院動物所、西北瀕危動物研究所等的科學家們合作,開展對珍稀、瀕危物種進行生態學和生物學的調查研究。從此他幾乎每一年總有半年時間在山上,每天背著儀器和生活用品跋涉在陡峭的、人跡罕至的深山裏,一條溝一條溝地尋覓,一個山頭一個山頭地追蹤,住宿地常常在海拔4200多米的地方,不但有嚴重的高山反應,而且常常寒風刺骨,大雪滿山,好多次研究人員們連人帶帳篷都埋進了雪堆裏……

1999年10月的一天,為了追尋白唇鹿的蹤跡,他們從早晨一直走到下午6點多,仍然什麼都沒有發現。研究人員們個個饑腸轆轆,疲乏不堪,兩條腿變得越來越沉重,邁步越來越困難。但彭基泰仍然帶著常有的微笑朗聲鼓勵大家:“走,翻過最後一道梁子,也許就有發現!”

翻過最後一道山梁後,奇跡果然出現了:遠處有一群黑影在晃動……大家連忙拿出了攝像機和望遠鏡……黑影越來越近了,果然是高貴而美麗的白唇鹿,五群、200多隻!

望著這群珍奇而又極為稀少的生物,所有的人都變得目瞪口呆,大家佇立在那裏,直到夜幕降臨……

黑夜中,他們差點在深山裏迷失了方向,最後憑借著公路邊司機亮起的車燈,才回到宿營地。

經過曆時五年的考察,彭基泰和科學們終於掌握了白唇鹿在生態習性方麵的一係列秘密,為高原生物學和生態學做出了貢獻,引起中外動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們的關注。

在彭基泰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甘孜州充分發揮“生物多樣性寶庫”的優勢,目前已經建立了自然保護區36個,是四川省擁有自然保護區最多的市州。其中有16個自然保護區(包括2個國家級、11個省級)是彭基泰親自規劃和設計的。被譽為“蜀山之王”的貢嘎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彭基泰十分重視並多次考察過的地方。這個保護區麵積達4000平方公裏,在水平距離26公裏內,高差竟達6000多米,是世界上獨特的生態地理區域。主峰海拔7556米,終年冰雪覆蓋。海螺溝冰川冰舌末端海拔高度僅2850米,伸入森林中,是世界上冰舌末端海拔最低的。這種冰川與森林共存的奇異景觀,全世界也十分罕見。貢嘎山保護區茂密的天然林中棲息著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

彭基泰大學畢業後在高原上已經工作了38年,從一個清秀的、風華正茂的年輕人變成了一個微微發胖、麵龐有些浮腫、長滿絡腮胡的老人。作為甘孜州林業局副局長和高級工程師,他曾主持了全州森林資源調查;研究了高海拔地區的跡地更新技術,使各縣的更新率從57%提高到78%;協助和扶持稻城、康定、巴塘、鄉城、九龍、雅江、丹巴、道孚、瀘定等縣建立了生態林和經濟林基地;先後負責並完成了《甘孜州森林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規劃研究》、《甘孜藏族自治州林業誌》、《甘孜林業》等著作。

多年來高原嚴酷的自然環境,給彭基泰留下了風濕性關節炎、高血壓、氣管炎等多種疾病,右腿膝關節已經不得不動了手術。但是退休後他仍然沒有放棄對野生動物的研究和保護。為了讓更多的人參加這一工作,在有關方麵的支持下,他籌建了甘孜州野生動植物標本陳列館(省科普教育基地),並著手編寫了《甘孜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野外識別手冊》(藏漢文版)和《甘孜州野生動物誌》等重要著作。

魚癡傳奇

1997年7月,“東方之珠”香港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離散後重新回到祖國懷抱,長城內外、大江南北一片歡騰。為了迎接這個大喜的日子,6月30日在“萬裏長江第一城”宜賓岷江和金沙江彙合的地方,滔滔的激流中出現了一隻小船,麵目清臒、微微有些禿頂、雙眉間有條刀砍般皺紋的周世武蹲在船舷邊,親手把1997隻活潑美麗的胭脂魚放進了浩淼的江水……粉紅色的胭脂魚像片片絢麗的彩霞帶著周世武的希望和夢想回到了大自然的懷抱,周世武雙眉間的皺紋舒展了,麵龐上現出了欣喜的微笑……

胭脂魚有“東方美人魚”之稱,曾獲世界觀賞魚金獎,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長江獨有物種,已經瀕危,周世武和他的珍稀水陸生動物研究所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人工馴養、繁殖成功。

江河是文明的搖籃,而文明又是人類創造的,周世武用江河般湧動的情懷,創造了溪水般清澈的故事。

年屆六旬的周世武出身貧苦,初中沒有畢業就當了學徒,22歲便當上勞模,但“文革”時期卻被毒打、活埋,和整個民族一樣,經受了一場浩劫。1982年因顱骨外傷39歲的他要求病休了,做了一段時間生意後,曾上過“721”工人大學的他,有一天從一本書中偶然了解到,鱘魚是古老而原始的魚類,中華鱘更是我國長江中最高等魚類中最古老的一種,有“活化石”和“水中熊貓”之稱。中華鱘、胭脂魚等珍稀魚類都有回遊的習性,每年都要從淺海區進入長江,逆流而上,回到它們的出生地——宜賓的金沙江段裏繁殖。而葛洲壩截流後,中華鱘、胭脂魚上遊受阻,瀕臨滅絕。

自幼生長在長江之濱,對養魚有特殊興趣的周世武心潮難平了。思索幾天後,他決定要建一個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人工繁殖中華鱘、大鯢魚、胭脂魚等珍稀魚種,為保護生態、保護地球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經過反複考察、反複篩選,幾乎跑遍了四川南部所有縣城,最後他選中了宜賓北郊、相傳黃庭堅與蘇東坡曾在此會詩的會詩溝。據說黃庭堅在宜賓任職期間,曾在會詩溝留下這樣的詩句:“銀河傾瀉似珠簾,下見深潭映碧天,寄語東坡留墨跡,浮沉宦海共相憐。”溝長約6公裏,景色秀麗,有水庫位於溝頭,一條高約50米的瀑布飛珠濺玉,是養魚的理想場所。

1992年,偏僻的、渺無人煙的會詩溝裏,周世武研究所的68個魚塘像明亮的鏡子一樣,一個一個地出現了。

但是困難也接踵而至。

要養魚,魚種從哪裏來?

周世武帶著小兒子周亮等人到上海、南京、廣東、湖南、湖北等地去尋找胭脂魚種,幾個月過去了,接待他的人們一聽說他是個體戶,是民營研究所,便露出了詫異而輕蔑的神色。有的專家還對他說,人工繁殖珍稀魚種屬高科技項目,全世界還沒有成功的先例,勸他不要異想天開。

性格執拗的周世武卻沒有聽從這些勸阻,後來聽說湖北的宜昌有這種魚,他們又趕到宜昌。

但是,宜昌水產局局長一看到介紹信便沉下臉發了火:“去,去,去!個體戶也想搞高科技?騙子!”

周世武和周亮卻並沒有離開。周世武曾說過:“搞不到魚種終生不回四川!”執拗的他天天和兒子倆坐在宜昌水產局的門口了……